
M1A1 75毫米步兵轻型榴弹炮
除开两种60毫米迫击炮,以及大名鼎鼎的106.7毫米迫击炮外,M1系列75毫米轻型榴弹炮是二战中,美国步兵另一种贴身的伴随火力支柱。可惜的是,这门不同寻常的轻型榴弹炮却长期被人忽视,对于其来龙去脉更是缺乏了解,而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门步兵火炮呢?事情要从著名的法制M1897 75毫米炮(以下简称“法75”)说起。美国人对火炮的领悟一向缺乏天赋,也正因为如此,自从一战中接收了大量“法75”后,一直对其念念不忘,视其为万能神炮,无论是作为炮兵火炮还是步兵近接支援火炮都能胜任——“法75”初速高,弹道低伸,其弹丸能产生大量破片,因此毁伤性能较好。更重要的是,这种在现代火炮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火炮,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反后坐装置,也就是一个液压式驻退机,该驻退机通过迫使驻退液通过一个小孔来吸收后坐能量。与此同时,火炮的后坐运动压缩驻退筒里的空气,后坐力一消耗殆尽,压缩空气即膨胀使身管复位。这种可控后坐周期时间很短,具有明显提高火炮发射速度的潜力。此外,该炮除了配有法国首创的反后坐系统外,还在炮轮下面装了一套刹车片,这一切使得该炮成为现代野战榴弹炮的先驱,以至于一战刚一结束,便针对“法75”的缺陷(如使用单腿大架、其方向射界十分有限等——“法75”只要方向回转超过3度,该炮就必须移动大架,并重新设置刹车片),迫不及待地要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之更为符合美军的战术需要——最终在经过了M1920、M1922A、M1922B、M1923B、M1923E1等一系列样炮的摸索后,1927年出现了以M1923E2为基础的M1 75毫米轻型榴弹炮,并于次年少量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

长期以来法制M1897 75毫米轻型榴弹炮被美军视为“万能神炮”
按照美国军方的要求,这种重新设计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在性能指标上将是相当苛刻的——射程超过4600米,战斗全重不超过0.7吨,在必要情况下可分解为6~8部分由士兵人力背负携行。然而,即便条件如此苛刻,维斯特维尔特公司的工程师们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具体来说,1927年型M1 75毫米榴弹炮由炮身起落部分和M1式炮架两大部分构成,没有防盾,其设计着眼点在于保证基本火力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整个火炮系统的轻便和紧凑。其起落部分包括长1.19米的15倍径身管、炮闩、摇架、驻退复进机构等部件,其中结构独特的驻退复进机构是整个起落部分设计的难点——其液气式驻退、复进机构被合二为一,置于身管下方的筒式结构,整个结构由驻退复进筒、作工液体和驻退复进杆组成。火炮后坐时,连接在后坐部分上的驻退杆带动驻退杆头通过驻退筒里的驻退液。驻退杆头的移动迫使驻退液经驻退杆头上的小孔从一侧流向另一侧。驻退杆头上的小孔尺寸不大,使驻退液不能迅速穿过小孔来解除驻退杆头后边的压力。驻退机制止后坐的能力就来自以这种形式产生的压力。这个压力减缓驻退杆头的运动,因此后坐能量被转换成使驻退液运动的动能,并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正是因为采用了如此特别的设计,这种于1927年设计的M1 75毫米轻型榴弹炮不但显著地控制住了全炮的重量,保证了外形轮廓的紧凑,而且使其拥有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独一无二的特殊本领——可使后坐长度随射角而变化:射角小时,采用长后坐以使火炮射击平稳;射角大时,采用短后坐,以防止炮尾触地或碰击炮架。

M1920 75毫米轻型榴弹炮样炮
值得一提的是,在M1炮身起落部分的设计中,身管上方拥有一个“怪异”上盖。这个上盖通过螺栓和下部基座将炮管紧紧包住固定,形成一个整体可活动部分,然后和基座下边的制退器相连,该整体射击时相对于制退器一同后坐。至于这个上盖的作用则大有讲究,首先,这不是配重,而是出于工艺和应力上的考虑,担心在炮管上通过铸造件进行机加工直接加工出与复进机相连接的部件会破坏整个炮管的应力,进而造成炸膛等现象,所以采用了这种用复进机的活动部分包拢整个炮管的方式,既不破坏炮管应力,又等于变相增加了炮管的自紧能力。其次,这个上盖确实具有一定的散热功能。该炮的上盖后部呈大开口供空气在炮管后坐的时候流入,且内部为空腔,前面有小开口供空气流出,整个上盖的横剖面为一个倒月牙形,倒月牙的下圆部分与炮管紧密结合,上圆部分为上盖,上下圆之间为空腔,供空气流动。估计其散热方面的考虑,就是利用炮管的迅速后坐以及炮口发射时的引流作用,使空气迅速从后部进入炮管上方的空腔,从前部小开口流出,进而带走热量,但估计散热效率不会太高。另外,该炮的设计要求之一便是可分解携行——整个炮至少可以分解成9个部分,由士兵分别携带,便于机动,而整个炮管后座体(包括炮管、上盖和后退基座)作为一个整体可由数名士兵携带(包括拖曳),上盖的设计中实际上带有把手。最后,这个上盖也有保护炮管和防止士兵烫伤的作用,考虑到战场上的实际,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贴心的设计。

正在使用M1A1 75毫米轻型榴弹炮的美军炮兵,拍摄于1944年(上)
至于M1型炮架的设计同样体现了高效而紧凑的原则——完全抛弃了M1897式75毫米单腿大架结构——单腿大架火炮的最大方向射界一般只有150密位左右。这种火炮的方向射界的任何增加都会引起稳定性问题。而且,这种火炮的高低射界一般也被限制在300密位以下,取而代之以一种结构紧凑的开架式结构。所谓开放式大架有两个支撑火炮的大架,射击时这两个大架可打开到炮轮和大架驻栓所允许的程度,能够轻松回转6400密位,并拥有较为完善的连接系统、座盘、驻锄、炮轮、轮轴、制动器设计,整个炮架结构能够被分解为73~106的6部分,大架带有减重孔,略带弓形。其中,为了减少外形轮廓,木制的炮轮采用了下悬式设计(连接炮架的两个炮轮的轮轴可以是“下悬式”,也可以是“上悬式”,也就是说两个炮轮中心的水平连线可以在轮轴轴线之上也就是下悬式,反之在轮轴轴线之下就是上悬式,通常来说下悬式轮轴有利于降低火炮外形和改善火炮稳定性,并以一种特别的“球窝关节式”连接结构来保证大架与轮轴或下架间的相对运动。由于整体设计简单洗练,M1 75毫米轻型榴弹炮一经出现,便广受瞩目,被认为是当时美军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为现代化的火炮之一。然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政策,美军无论是规模还是军费都受到极大限制,这使M1轻型榴弹炮的产量低得令人“发指”——从1927年到1940年9月,仅有91门交付美军部队。

配用M8炮架的M1A1 75毫米榴弹炮战后改称M116(左)
不过,这种低迷的情况在1940年年底发生了改变——在罗斯福下定决心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后,M1轻型榴弹炮被作为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准备投入大规模量产。然而,由于M1 75毫米轻型榴弹炮的设计自1927年定型后就被冻结,近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必须在经过改进后才能适应所面临的战场环境,于是这导致了M1A1改进型75毫米轻型榴弹炮的出现。与基本型的M1轻型榴弹炮相比,M1A1的主要改进围绕着炮架。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考虑到美军及其欧洲盟国部队的摩托化水平较之一次大战有了明显改善,这种75毫米轻型榴弹炮将更多地依赖于步兵手中的各种轻型摩托化装备(比如威利斯吉普)实施战场机动,然而问题在于原有的M1式炮架的木制炮轮没有采用任何柔性悬挂,制动器设计也仅仅是针对畜力或人力牵引设计的,难以满足战术要求。也正因为如此,重新设计的M1A1炮架,不但采用了低压充气轮胎和带减震器的拖臂悬挂装置(使用这种悬挂装置的效果是,该炮不论是在公路上还是越野行军时都具有极高的牵引速度),而且还安装了摩托化牵引机动所必须的鼓式制动器(原有的M1式炮架只有用于在射击时防止火炮移动,并能使火炮停在斜坡上的手动制动器,一个握把能够同时制动两个炮轮)。欧洲和北非的实战检验表明,通过换装炮架,M1A1轻型榴弹炮能够成为一种相当成功的武器,于是受此启发,维斯特维尔特公司的工程师们在1942年上半年,又为其配装了另外几种不同的炮架——其中为空降兵配发的M1A1配用轻型的M8炮架(与标准的M1A1炮架相比,M8炮架结构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采用了更为轻型的充气炮轮减轻了炮重);供骑兵(装甲)侦察部队使用的M1A1则配用M3A1 37毫米反坦克炮的M3A1/M3A2/M3A3/M4A1式炮架(带有防盾)。

中国军队使用的M1 75毫米轻型榴弹炮(上)
由于火力性能出色,结构简单又轻便灵活(全重仅653千克,可分解成9大部分进行空投,也可分解成8大件由骡马驮运,特别适合于远距离机动和复杂地形条件下机动。火炮配件标准化程度高,便于维护、维修。操作简便,行军状态和战斗状态转换快速),M1A1系列75毫米轻型榴弹炮成为整个二战中,美军最为出色的步兵支援武器之一(该炮发射榴弹、破甲弹和发烟弹。除M66式破甲弹采用定装式外,M48式榴弹和M64式发烟弹均为半定装式炮弹。M66式破甲弹弹丸重7.1千克,初速304米/秒,能够击穿60毫米厚垂直均质装甲钢板,为步兵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反坦克手段)——从1940年年底到1944年9月停产,共生产采用M8炮架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4939门,使用M3A1/M3A2/M3A3/M4A1式炮架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349门。不过,由于美军步兵师机械化程度较高,而相比105毫米或是155毫米榴弹炮,M1A1系列75毫米轻型榴弹炮威力明显不足,这使得除了第10山地师装备了一个三连制炮兵营外(每连12门),大部分75毫米轻型榴弹炮都装备给了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其中每个空降师建制内编有一个3连制75炮兵营(2个连为滑翔机机降连,1个连为伞降连,每连12门,全营共36门M8轻型榴弹炮,不过在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前,由于105毫米榴弹炮被认为不适于空降行动被撤装,有些空降师属75炮兵营下辖5个连,60门M8 75毫米轻型榴弹炮)。至于1943年9月之前,美海军陆战队各师装备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情况与空降兵类似,既拥有一个三连制75炮兵营(每连12门,共36门使用M8炮架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但在1943年9月之后,出于增强近接支援火力的目的,这个75伴随炮兵营被撤装,取而代之以105毫米或155毫米重型榴弹炮。当然,由于租借法案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M1A1系列75毫米轻型榴弹炮的国家并不只限于美国(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所以一卷入到战争中来,很快就成了起支配作用的交战国)——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也同样获得了大量该型步兵支援火炮。其中,英国获得了826门使用M1A1/M8炮架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这种美制火炮的成功与英制3.7英寸步兵炮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而中国则获得了637门使用M1A1/M8炮架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以及125门使用M3/M4炮架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成为除美国外最大的两个海外用户。值得一提的是,战后改称M116的M1A1系列75毫米轻型榴弹炮服役时间远超想象,直到2010年北约在土耳其境内进行的演习中,人们还看到土耳其军队仍在操作这种已经近70年的轻型火炮,而美军也仍在使用着M116作为礼炮,这足以证明这种轻型步兵火炮的强悍生命力。

强调摩托化牵引性能是M1A1炮架的设计要点

使用37毫米口径训练炮进行训练的M1A1 75毫米轻型榴弹炮炮组
★ 刘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