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解放战争特等功勋章!这怎么可能呢?”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同志仔细端详着手中这枚军功章,可望着眼前这位86岁的庄稼汉,他不敢相信这位老汉,就是这枚特等功勋章的主人。
李文祥(左)、卢展工(右)
老汉有些不好意思地指了指桌上的东西,说道:“领导,不光你手里这枚,包裹里的也全都是我的。”
卢书记的目光随着老汉的手指移向桌上。待他仔细看后,不禁连连惊呼:“这是一等功和二等功啊!这是战斗模范奖章!还有这个——人民特等功臣奖状!”
屋内鸦雀无声,卢书记激动万分,他的双手紧紧握住老汉的手,一旁的众人纷纷惊讶地目瞪口呆。
那么这位老人的前半生到底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他的功绩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省委书记的一次意外收获
2011年1月4日这一天,河南濮阳的农民李文祥家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由于乡镇府已经提前通知了李文祥这件事,加之临近年关,因此他早早地在家等候客人的到来。
李文祥
客人中为首的一位面容和善,一见到李文祥老人便主动伸出双手与老人家握手。
一旁的乡镇府干部告诉李文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
李文祥年老耳背,没听清楚对方的介绍,以为是新来的村书记,也不客气拽着卢书记就往屋里坐。
卢书记见李文祥并不拘束,感到十分高兴,他开口问道:“大爷,生活上有没有困难?”
李文祥一个劲儿地夸党好,自己对生活现状十分满意。卢书记看得出来眼前这个老人是真性情,并不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装出来的。
不过进到屋里后卢书记还是仔细端详了一番屋内的陈设,想要看看老人家真实的生活质量。
突然,桌上的一张旧照片吸引了卢书记的注意。他拿起照片转身问李文祥:“大爷,您年轻时候参过军?”
李文祥腼腆地笑着伸出一个巴掌,表示这都是五十年前的事情啦。
卢书记对这张照片十分感兴趣,他继续追问道:“照片里您胸前有这么多的奖章,现在还在吗?能不能拿给我看看?”
李文祥以为新来的书记也喜欢革命史,所以没有多想就从抽屉最里头拿出一个十分陈旧的布包裹。
李文祥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解开包裹,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有着年代感的东西上。
随着最里面一层的破布被解开,7枚形状各异的军功章出现在李文祥家的木桌上。
征得李文祥同意之后,卢书记拿起其中的一枚仔细端详起来。
令在场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卢书记看着军功章几乎出神,嘴里连连惊呼不可能。
卢书记是识货的人,是真是假,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他随即拿起其他几枚军功章逐一细看,一连串地惊呼接踵而至。
在场所有人都被省委书记的反应给惊呆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卢展工拿着首先看的那一枚军功章,对着在座的所有人说道:“这是特等功勋章!里面还有一等功、二等功勋章!还有人民功臣的奖状!”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其貌不扬的李文祥。李文祥十分不好意思,准备把勋章重新包好藏起来。
李文祥
卢书记希望李文祥能够介绍一下这些勋章的来历,但李文祥低调了大半辈子,本不想多说。
可在乡镇工作人员和卢书记的极力劝说下,李文祥无法再拒绝,只能把藏了半个世纪的战斗经历说了出来。
战火淬炼的特级战斗英雄
1925年农历端午这一天,李文祥出生于河南省范县北街村,父亲给他取名“文祥”寓意为儿子能够在乱世中学习文化,生活安详。
然而,李文祥显然无法过上父亲希望的生活。
他在战火中艰难度日,他十分痛恨反动势力和日本侵略者,渴望能够有一支代表人民的军队站出来重新振作中国。
终于,李文祥等来了他理想中的军队,那就是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但是由于年龄太小且母亲多病需要照顾,一直没办法加入到红军队伍。
1947年这一年,他光荣加入解放军,成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的一名战士。
第10纵队是当年华东野战军中著名的狠角色,尤其擅打阻击战。10纵司令员是开国上将宋时轮将军,他麾下的这支王牌部队在军中素有“排炮不动,必有十纵”的威名。
击毙张灵甫的孟良崮战役、拿下国军首座省会的开封战役、“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济南战役、围歼黄百韬的碾庄圩战役等都是10纵功劳簿上的得意之作。
跟随这样一支部队成长起来的李文祥自然也是一身正气,果敢刚毅。
他的战斗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一路从华北打到南疆。
其中,在决定历史走向最为关键的淮海战役期间,李文祥曾以班长的身份率领一个班的兵力,顽强守住险要阵地长达5天,打退了犹如困兽的黄百韬军队的几十次冲锋,为消灭这个国民党重兵集团做出了突出贡献。
战后,李文祥以此辉煌战绩荣立特等功。
此后,李文祥又接连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福州等战斗,一路冲锋在前,多次负伤不下火线。
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负伤,荣立二等功;
1949年5月,解放上海荣立一等功;
9月参加平潭岛战役,荣获战斗模范称号;
10月参加福州战役,战后授予特等人民功臣奖状。
新中国成立后,李文祥继续深耕部队全心全意听党指挥,1955年首次授衔时李文祥被授予少尉军衔,在部队中担任副连长。
李文祥画像
这位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的战斗英雄,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国着想的高尚转业干部
原本,李文祥以为自己会一直待在部队里服役。
然而,1958年8月的一天,李文祥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复员转业。
其实这并不是李文祥早就计划好的一件事,而是纯粹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才自我牺牲的做法。
当时国家已经进入稳定期,战时数额庞大的部队严重消耗了国家经济,因此国家提出复员转业的动员口号。
李文祥知道后,第一时间就主动递交了申请。
回到地方后,李文祥便把自己的军功章全部打包在了一个不起眼的包裹里,再也没有拿出来过。
地方上的领导只知道他是位转业的少尉,压根儿不知道他的包裹里装着特等功的勋章。领导看他忠诚可靠,又是光荣的解放军指战员,准备安排他当一家机电厂的厂长。
这个待遇放在一般的人看来简直是求之不得,可是李文祥一听却断然拒绝。
领导起初还以为是李文祥觉得安排的职务低了,想要向李文祥解释清楚,不料李文祥主动拉着领导的手说:
“我是个粗人,文化水平低,对电力行业一窍不通,可不敢耽误人家的生产。”
领导一听,对这个胸襟坦荡的战士更加钦佩,随后根据他的专长,安排到了福建省建设厅下属企业的保卫科任职。
李文祥欣然接受,并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和新的生活。
他兢兢业业履行自己的职务,同时待人谦和低调做人,得到了不少单位同事的肯定,其中就有他日后的妻子陈宝珍。
陈宝珍是福建人,也在李文祥工作的单位就职,对这位外地来的解放军战士起初充满好奇,久而久之产生了好感。
1957年,李文祥和陈宝珍在女方的老家仙游举办婚礼,二人正式结为夫妻。
可是,这样稳定的日子在5年后戛然而止。
1962年,李文祥再次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费解的决定:主动放弃干部身份,报名下放支农。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负担沉重。为了尽快克服眼前的困局,国家实施“精兵简政”的战略,号召各级干部下放支农。
放弃干部身份就意味着要放弃手中的铁饭碗,很多干部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受不了吃苦耐劳的生活,因此当时这项政策推行时阻力重重。
李文祥当时的干部级别是18级,每月66元的工资足够给全家人良好的生活条件。在当时,普通3口之家一个月的伙食费平均只需要15元。
眼看国家有难,李文祥义无反顾第一个上交申请书,自愿放弃干部身份去当农民。不少亲友闻讯纷纷前来劝阻,让他三思而后行。
好在妻子陈宝珍十分支持丈夫的决定,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真正的男子汉,国家有难李文祥绝对会第一个上的。
当年战场上那个热血尽忠的战斗模范,还一直活在李文祥的心中。
当年7月,李文祥放弃了自己全部的工资,同时拒绝领取补偿金和各类补贴。
在失去了收入后,李文祥举家回到了河南老家,打算发扬农民的本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活出自己的价值。
只是回到家乡的李文祥才发现,现实的困难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严峻。
由于放弃待遇,李文祥到了老家后既没有房子也没有土地,不多的积蓄也在路上花光,因此他和妻子只能暂时栖身在村头的破庙里。
不过,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作风,李文祥很快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帮助,顺利地在村子里站稳了脚跟。
李文祥的老家处在黄泛区,土地盐碱化导致庄稼连年歉收。李文祥主动认领生产队长这个苦差事,发誓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他利用自己在福建工作期间积累的水稻种植经验,号召村民改种黄钟稻,并带头开挖水渠兴修水利。
很快李文祥的生产队修成了300多亩试验田,亩产达到600多斤,一举摘掉贫困的帽子。
如今,这片稻田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
低调半生的全国道德模范
随着改革开放的来临,中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每天都要观看新闻联播的李文祥,也在这个闭塞的乡村嗅到了发展的气息,他意识到村民们不能永远在这个一亩三分地里打滚,想要发家致富就要主动走出去。
于是李文祥组织村中的青年才俊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很快,大棚种植、养殖场、中心小学、面粉加工厂等一系列新潮的词汇在李文祥的张罗下来到家乡生根发芽。
这个河南濮阳的贫苦农村,在李文祥的带动下逐渐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富贵村。
然而,深孚众望的李文祥却从来没有贪污或者挪用过一分钱的经费。村中的每一笔投资,每一项收入他都公示出来,清清白白。
当家家户户推倒了土坯房盖起小平房时,李文祥的一家还在住着土坯房。直到1984年,他才最后一个盖了3间不大的新房,地段也是村民挑剩下的位置。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陆续恢复下乡支农的干部待遇,福建省建设厅曾多次派人到河南请李文祥回去当干部。
李文祥总是躲着这些人,村民为此都开他玩笑:“人家躲债,李文祥躲着大好前途。”
李文祥不断给福建方面打报告表示自己年迈,已经跟不上时代。福建是沿海发达地区,自己没有能力当好干部,所以不想尸位素餐。
李文祥的表态并不是作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多次组织对年迈的转业军人以及老干部进行核查,要恢复他们的待遇。
但李文祥从来只填写基本信息,在荣誉一栏中永远只有一个字“无”,有时甚至干脆空白。
就连福建省寄来的退职补助费,他也原模原样寄了回去,表示自己已经在老家民政局领过救济费,不能再多要国家的一分钱,两头占便宜的事他饿死也不能做。
因此,李文祥一家人生活十分清贫。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当地无人知晓他的功绩,所以晚年的他拿着村里的低保过日子。
直到本世纪初,李文祥仍旧住在当年所建的那3间平房里。县民政局曾拨款要为他翻修住房,但又被李文祥拒绝。
他表示自己的房子不破不漏,自己住着很满意,就算漏了自己也能将就,坚决不给国家添负担。
在这个富贵村住着这么一位甘守清贫的老人,所以各级领导都十分关心李文祥,逢年过节都会去慰问这位受人尊敬的老革命,所以才有了开头发生的那一幕!
启发后人的老一辈革命传统
临别前,卢展工紧紧握住李文祥同志的手,真诚地说道:“老人家,感谢你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的功劳,新中国也不会忘记你的功劳。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一定还会再见面的。”
李文祥对这位省委书记的关心也十分感动,连连说好,并坚持把卢展工一行人送到村口才回家。
回到省里,卢书记对此无比感慨,工作以来他已经记不清自己下过多少次基层,走访过多少户人家,解决过多少个难题,应对过多少回困难,可是像李文祥老人一样的经历他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第一次聆听,第一次学习。他觉得有必要把老人家的英雄故事介绍给更多的人。
卢展工随即号召全省学习李文祥同志光辉事迹的行动,引发学习热潮,与此同时,卢书记亲自提笔给中央电视台写信,推荐李文祥参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最终,李文祥的事迹在中央台播放,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2017年2月13日,李文祥逝世,享年92岁。
这位老人戎马半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
这位老人奔走半生,为乡亲发家致富呕心沥血。
“我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军人,凡事都不能含糊。”
这是李文祥老人留给我们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时代不会忘记这位特等功臣,时代更不会忘记这位善良的老人。正是有着他们这样甘于奉献的一代人,新中国才能在硝烟战火中昂首挺胸,才能在革命岁月中越挫越勇,才能在新时代绽放新颜!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致敬英雄!!!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敬的老人家!
真英雄
这样的精神应该受全国尊敬爱戴
真正的一辈子奉献给党和国家!~致敬前辈
我含着泪看完全文,向人民英雄致敬!!!
在多数人身上很难看到这种精神了,这才是至宝至贵的东西,失去他就是失去了初心。
吓我一跳
致敬老英雄!
向人民英雄致敬![玫瑰]
[赞][赞],这种精神但干枯了
真明星[100]
[点赞][点赞][点赞]
无怨无悔这才是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