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三下午开始,我就已经看不进什么影视剧了,只有在周四时又刷了一遍《沙丘》……如此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全都是因为要在周五去观看《沙丘2》。
昨天第一时间看完IMAX版本后,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根本组织不出来什么语言,稍稍回过神后,最先能说的也只有最简单的“爽!满足!放心冲!”
《沙丘2》肯定要好于上一部,人物故事线更加完整,节奏和线索都处理挺好,绝不会拖后腿,而且影片的视觉层面全面升级,导演的“维氏美学”更加恣意张扬,牢牢霸占了你的双眼。
每当我们快要忘了电影和银幕能够承载多少想象力极限的时候,就会有这样一部作品出现,用极致的镜头语言和视听体验来证明,什么是“专门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璀璨星辰中,最耀眼的那几颗之一。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谈《沙丘2》最绕不过去的,自然是它无与伦比的视觉成就,黄沙漫地的厄拉科斯便是最好的金名片。
继潘多拉之后,我心目中又多了一颗永远无法遗忘的星球,厄拉科斯——相比起第一部里的牛刀小试,《沙丘2》中的厄拉克斯才算真正摘下了面纱,将她美丽、广袤、致命的一面完全展露在观众们面前。
作为影片的隐形主角,厄拉克斯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纯粹”,纯粹的黄色充斥在天地之间,以至于任何色彩进入其中都会自动变成零星点缀。
这种主色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呈现出不同的质感。
例如开场后哈克南人追击保罗所在的弗雷曼人队伍时,就使用了大片大片的橘黄,这种浓郁的黄色甚至带上了些许腥红感,这与随之而来的埋伏杀戮格外匹配。
而在多数时候,《沙丘2》是以更为自然的土黄和芥末黄为主。
人类、沙虫等生物的活动看似动静很大,但真被丢进厄拉科斯星球里去,都会像是沧海一粟那样渺小,因此在更多时候,影片所呈现的都是这种静谧、稳定且寻常的色彩。
只不过,在这个自然的基础上,《沙丘2》会加入其他略有不同的黄色加以调节,比如富有生机的古铜色、达成高亮的铬黄、展示雅丹地貌的灰黄和暗黄等等。
而到了有动作戏和战争戏的大场面时,影片又会采用偏淡的亚麻色和裸色,甚至是接近纯白的象牙色。
使用这些黄色的好处,是更能突出人物和道具,让厄拉科斯在保证自身存在感的同时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如此“以色娱人”之下,我真的感觉沙虫、弗雷曼人与厄拉科斯融为了一体。
尽管用好黄色就够《沙丘2》吹一辈子了,但影片还是多附赠了一些其他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
这里首推哈克南人的母星杰迪,就菲德-罗萨成人礼那场戏里黑白色的规格和视觉冲击力来说,一点都不逊色于厄拉科斯千姿百态的黄。
与寻常的那些黑白电影不同,杰迪星上这一段戏并非真正的全黑全白,在姐妹会成员入场观礼时,可以注意到明显的深蓝等其他颜色,但这些色彩都被竞技场周围的黑白迅速吸干、抹除了,只留下了纯粹的不容污染的墨色,这也象征了哈克南家族的霸道和冷酷。
我还注意到杰迪星上放的烟花,其燃放效果比较别致,很像一滴滴在无形的不规则曲面上爆开的黑色水(污)渍,这也算另一种意有所指的象征意义了吧。
当然,视觉奇观不是光靠弄色就能达成的,《沙丘2》真正的必杀技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堪称变态的美学风格。
维导本身就很喜欢用广角镜头,大量使用自然光的实拍场景,配合缓慢的叙事节奏,那种视觉震撼是可以翻倍的。
我就还是拿两场与沙虫有关的戏来举例吧……影片延续了第一部《沙丘》时的优点,不拍特写、不屑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以故事逻辑与观众心理为脉络循序渐进。
首先是保罗第一次骑沙虫那场戏,刚开始时,所有人的忐忑都被抑制隐藏了(西萨克利还有心情开玩笑),而当远方的沙尘出现后,大家的紧张情绪都被提升了一档,通过部分远景和大量近景镜头,我们窥探到了保罗狼狈的陷沙过程。
观众们其实比旁观的弗雷曼人好不了多少,无法看清保罗骑上沙虫的细节,只知道他在风沙中甩对了勾子,祖宗辈的大沙虫全程都没露出它的全貌,但保罗首战成功的巨大喜悦却丝毫没打折扣。
在这之后,沙虫每次出场都只多露了一点真容,直到片尾那场大决战。
受益于《沙丘2》懂得“藏”的优点,当弗雷曼人骑着多条沙虫从沙尘暴中冲出来时,那种带有巨物崇拜的张扬、狂热和所向无敌,会毫无保留地扑面而来……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就像萨卡多军团的士兵一样,兴不起半点反抗的念头,只想掉头逃跑。
老实说,自己也算是看了20多年电影,和许多观众一样,想看到真正能震颤到自己的画面已经是越来越难,可《沙丘2》的高潮戏又一次令我开了眼界,相信那些场面足以载入影史。
另外,汉斯·季默的配乐也沿袭了之前的粗豪磅礴,尤其与“沙鼓”相辅相成的部分格外震颤人心,再配合维式美学的细腻大气,《沙丘2》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视听盛宴之一。
至于影片的故事,我认为是大有进步,维导这次明显改进了上一部里存在的小问题,使得《沙丘2》的观感增强了不少。
比如上部《沙丘》铺垫太多、笑点太少,整部片子看下来偏于沉闷,到这部里就大为改善了,最又代表性的角色,当属巴登饰演的斯第尔格。
斯第尔格在影片中有着十分清晰的人物曲线,一开始他只是个相信预言的长老,言行举止颇为老成持重,但随着保罗不断上演“天选之人”的奇迹,他也变得越来越咋咋呼呼,成了当仁不让的喜剧气氛担当。
这种喜感源于对他身份权威性的不断消解,到中后期他反复喊着“李桑·阿尔-盖伊!”时,全然是保罗迷弟的憨态可掬了。
斯第尔格越来越迷信预言的过程,是与保罗的成长线相一致的,而当最后他喊出“我不管你自己信不信,我肯定信你”那句话时,又让角色在喜剧基础上,生出了一丝忠贞不渝的悲壮色彩来。
更为重要的是,《沙丘2》不会再像第一部那样被戏称为“大型预告片”了,不仅保罗的成长线被填充完整,剧情的起转承合以及结尾也都有了阶段性的交代。
与母亲杰西卡加入弗雷曼人部落后,保罗走上了一条注定会迈向复仇和战争的道路,他必须彻底融入弗雷曼人,又不能忘了自己厄崔迪家族首领的身份。
起初,他还可以无视杰西卡和斯第尔格对预言的执着,专心做个打击哈克南人的敢死队员,成为声望渐高的穆阿迪布。可是,当他遇上迟早会碰到的瓶颈时,他就必须前往南方,接受“李桑·阿尔-盖伊”给自己带来的臂助。
保罗成长路上的痛苦,在于他对尸骨遍野的未来的否决,这种对于杀戮本能的抗拒,形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以至于哥尼等人会认为保罗否定了自我的存在。
“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已经发生。”虽然保罗可以对局部发展做出一定选择,但对于整体的未来,他是无能为力的。
如此非黑即白的两难境地,大概也是观众们最想吐槽的地方了……
可我们需要意识到一点,《沙丘》原作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则都被笼罩在美苏争霸的阴影之下,映射到角色的选择上,往往也只剩有进无退的决绝——更何况,“逆天改命、人定胜天”的文化基因,放眼全球可能真的就我们骨子里才有。
而且我比较认同一种说法:对一部作品来说,“历史局限性”其实是个褒义词,因为这代表了在它所创作的年代,已经触及了自己所能表达的天花板,完全超越时代且不会过时的新鲜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纵使“沙丘”的故事放在如今的语境下来看,已经有些落伍和失效,但维导在保证《沙丘2》不彻底变质的前提下,依然保留了足够与时俱进的犀利,那就是契妮这个角色的设计。
在原作中,契妮是一个甘心接受命运、无条件顺从保罗的女人,而影片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让她成为了永不盲从的独立女性。
不难发现,在与保罗的情侣关系中,契妮一直保持着主动,北方弗雷曼人里,她最先认可了保罗的勇武和真诚,并率先接纳了保罗,而当保罗逐渐成为弗雷曼人的精神领袖时,却又是她带头反对迷信和预言,等保罗对自己说完情话后转头向厄莉娅公主提出婚约、远征外星时,她更是断绝了与保罗的关系。
契妮就是《沙丘2》里那根会让人不舒服的倒刺,是让电影在当下不会失格的棱角。
到这里,我已经洋洋洒洒写了不少,可上述内容仍然只是《沙丘2》的一小部分……它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深究的地方。
这样一部故事剧情没掉链子、视听效果独一无二的大片,作为一个坚定的“影院派”观众,我肯定还得去再刷,希望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不要错过这次机会。
堂堂正正做人
憨豆向前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