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留下了一件老工具,叫棺木模样,它的用途一般人不知道了

历史解密坊 2023-04-15 10:38:21

在民国时期,曾经留下一件特殊的工具,它被人称作是“棺材模样”,现代人听到此类称呼,顿时觉得十分晦气。不过更加遗憾的是,如今的棺材模样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所谓“生老病死”,其实是人之常情,人活一世,必然要面对死亡,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一旦年龄太大,就会为自己的后事着想,甚至一些老人会提前预备棺木,以备日后之需。在民国时期,火葬尚未出现,当时社会的主流葬俗仍然还是土葬,而土葬最需要的盛殓容器,便是棺材。

民国时期的棺材铺林立,竞争也相对激烈,棺材铺生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制作棺材的质量。如果店铺内制作的棺材物美价廉,便可以财如潮水,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毕竟谁都想为自己寻找一口“万年吉棺”,以此来抚慰自身的灵魂。

棺材在农村又被称作是“十页瓦”或者“十二块”,一般来说,它们都是由十页木料拼接而成,俗称为“十二元”,更有人将其戏称为“三长两短”。一般来说,棺木的原料材质十分普通,包括松木、柏木、楠木、柳木、桐木等等,甚至一些王公贵族下葬,还会选用质地更加坚硬的石质和铜质。

棺材的外形十分奇特,一般来说,标准的棺材为前端大,后端小,整体为立体的梯形,其所组成的每一块木板,都需要呈现斜面对靠的状态,与此同时,棺材的两个侧旁和棺材盖必须要斜中有弧,尤以侧面视角为半边圆木形为最佳。值得一提的是,在棺材的各处表面上,还要雕刻有各种特殊的云纹海饰,以此对本体进行合理的装饰。

如果从民俗的角度来看,棺材本身是一件葬具,其自身不仅具有使用的意义,更具有十足的内涵。如果从尊重死者的角度来看,棺材本身的外形必须要合规合矩,无论是外形的构造和对称,都必须要遵奉严谨的原则。有鉴于此,棺材匠在制作棺材的时候,就必须加倍的小心,争取将棺材制作得十分完美,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意更加红火。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既然棺材是由数块木板拼接而成的木制容器,那么其本身究竟该如何做到完全对称呢?其实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一种工具,它便是我们今天重点谈到的“棺材模样”。什么是棺材模样呢?其实从理论上而言,它就是一种用于对称齐整的工具。

棺材模样分别为两块弧形的木板,它们相互之间为对称状。在使用的时候,棺材模样需要被安装在半成品棺材的头尾处,此时一名工匠负责用墨斗弹出几条墨线,根据棺材模样的位置和高度,寻找最合适的角度,以此来确定棺材两端是否相互对齐。更加重要的是,棺材模样的安装也十分讲究,既不能斜装又不能倒装,否则的话,仅仅是浪费木料还算是小事,若是将整座棺材的数据计算错误,则棺材的制作便彻底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

棺材的历史,已经延续了近千年,在丧葬文化逐渐丰富的岁月之中,华夏民族对于死亡的理解也愈来愈深,同时更是对大自然充满了更多的敬畏。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不少人在看到棺木的时候,往往都会下意识地觉得晦气,实则不然,棺材其实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代表着民族的深沉和内涵,值得我们为其感到骄傲和自豪。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颁布火葬法多年,随着骨灰盒的出现,棺材的使用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专门制作棺材的棺材铺也相继倒闭,棺材葬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棺材行业的日渐落没,也让棺材模样器具彻底走向消亡,而我们如今想一睹棺材模样的风采,想必也只能去各地的博物馆参观了。

参考资料:《老故事》 王喜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阅读:90

历史解密坊

简介:历史增加智慧,历史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