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就是苏东坡吗?
很大程度上,不是。
苏轼是“北宋开国百年来,最为耀眼、惊才绝艳”的文人。
而苏东坡,他更像一个农民,一个喜欢喝酒开玩笑的老朋友。
一、从苏轼到苏东坡文人苏轼,本来应该有着灿烂辉煌的人生。
他参加科举试,一举震撼文坛大佬欧阳修。
欧阳修亲自亲自为他打call:
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参加制科考试,仁宗皇帝读到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文章,回到宫里,喜不自禁: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由此可见,苏轼、苏辙兄弟的确有“宰相之才”。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青年才俊,苏轼偏偏一肚子“不合时宜”。
神宗皇帝时,王安石主持变法。
苏轼对此有不满,于是他请求外调。
避其锋芒,也算是一种选择。
但是,文采照人的文人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说话。
于是,苏轼就在写给皇帝的谢表里发了几句牢骚。
神宗皇帝看到后,心中不悦,加上周围人察言观色,纷纷指责苏轼。
于是,苏轼就从湖州知州任上直接被逮捕回京城。
关押在御史台中受审。
这就是“乌台诗案”。
最终,在很多大臣,甚至老太后还有王安石的劝说下。
苏轼逃过一死,被贬到黄州担任副团练。
到了黄州之后,苏轼只有虚职没有俸禄。
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家人亲自耕种。
黄州知府对苏轼极为敬仰,于是就把黄州东郊的一块土地划给了苏轼。
苏轼在上面亲自耕种,同时,他给自己取了另一个名字——东坡。
从此,苏东坡就诞生了。
二、淋雨后写词炫耀940多年后,再来看从苏轼到苏东坡,这更像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
在黄州的苏东坡,放下了文人的清高,他更加接地气。
他的好友,不仅有文人仕子,还增加了贩夫走卒。
这让苏东坡的生命极为扩展了。
他不再囿于文人的感怀时事,他胸中多了层云叠嶂,丘壑万千。
在黄州的时候,朋友们来看苏东坡。
大家认为东郊的这块地太过贫瘠,不如搬到沙湖那边。
于是,一群人前往沙湖探视。
就在途中,出事了。
一群文人,把雨具都交给了仆人带走了,突然天降大雨。
一群人狼狈不堪。
唯独苏东坡,竟然背负着双手,一双草鞋踩在主子的落叶上,安然平静。
因为这件事,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首词里,我们先是看到了“炫耀”——
朋友们都很很狼狈,唯独我啥也不觉得,在雨中漫步还挺不错。
接下来,在这平凡的文词之中,我们就读到了一种精神:
豁达,从容。
此时的苏东坡,“乌台诗案”的风雨并没有过去多久。
但是,他已经获得了新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都没有。
生命在经历过后,才是一种顿悟。
因为苏东坡这首词,治愈了后世940年。
每每读起,总会让人心中升起一股感动。
940多年前,苏东坡在一个下着雨的天气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炫耀词”。
就在这首词中,那些苦难,早已烟消云散。
三、所有的风雨,都将过去苏东坡在《定风波》中,传递出的一种精神就是——
不必在意,所有的风雨都将会过去。
很久以后,诗人普希金同样写过类似的句子: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在我们的一生之中,难免会遭遇风雨。
如果行走在雨中,你有没有带伞,那该怎么办呢?
或许,我们可以学一学苏东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网上曾经有一个问题:如何走出生命的低谷?
被点赞最高的一个回答是:多走几步。
无论现状如何,请相信,雨过一点会天晴。
或许就是苏东坡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东坡是天生文人。正是文章天成东坡得。比寻章摘句強太多。
最喜欢苏东坡,他的词都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宋词没有唐诗的时代博大气质。
多读历史,少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苏小妹三难新郎,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下联 ?
你理解的就是再大的风雨都能过去,可我觉得东坡认为,再大的风雨也跟没有一样,谈不上过去没过去,否则怎么唠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高中背的,一生不忘!诗以寄情抒志,心态~[点赞]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肉天下一绝
治愈了很多人,包括我
自我来黄州,已有三寒食
除了有几处错别字,文章还行[得瑟]
一蓑烟雨宋时景,食利之民忘却君。相公医方束高处,树倒猢狲再无春!
感冒了,半个月才好,这件事在他另外一篇日记里面写的很狼狈[呲牙笑]
苏轼其实并不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