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一张中国歼-15T型舰载机的照片在网络曝光。照片中,两架编号为96、97的歼-15T型战机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一张普通的军机图片,但熟悉军事动态的人都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中国海军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过去一年,中国舰载机数量猛增了近30架,总数已接近90架。这一数字,与一年多前外界普遍认为的60架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中国舰载机生产能力正在飞速提升。
网传的相关编号的歼-15
更重要的是,这一速度背后可能传递出的,是中国在海军航空力量上的大动作。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其他关注亚洲军事动态的国家,这样的进展无疑会让他们重新审视中国海军的崛起速度。
中国舰载机数量的快速增长,映射出中国军工制造实力的飞跃。歼-15作为一款舰载机,其生产难度远高于普通战机。尽管外界对中国先进战机歼-20的生产效率已颇为关注,认为其年产量达到50至70架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标志性成就,但歼-15的生产速度显然也不容小觑。过去一年间,歼-15的新增数量已接近歼-20年产量的一半,这无疑让人对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如果按照这一速度继续下去,追赶美国的舰载机总数似乎只是时间问题。截至2023年底,美国海军现役舰载机总数超过1100架,包括F/A-18系列战斗机、F-35B和F-35C隐身战机,以及少量鹞式战斗机。而中国舰载机的现役总数,显然与这个数字还相去甚远。但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现阶段的舰载机生产目标,或许并非单纯为了追赶总量,而是为了为现役的三艘航母服务。
辽宁舰和山东舰作为中国的首批航母,分别可以搭载30架左右的歼-15型舰载机。这种中型航母的设计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得十分务实:既为中国海军初步积累了航母操作经验,也为舰载机的性能改进提供了良好平台。至于福建舰,这艘8万吨级的重型航母,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技术细节,都已和辽宁舰、山东舰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它采用了电磁弹射技术,不再受滑跃起飞的限制,舰载能力也更为强大。
尽管福建舰的理论最大载机数量可达70至80架,但从实际需求来看,它不会完全以歼-15为主力。未来,中国的空警-600舰载预警机将成为福建舰的标配,而类似美国“鱼鹰”的倾转旋翼机,也可能出现在福建舰上。这样的配置,虽然会压缩歼-15的搭载数量,但却大幅提升了航母编队的综合作战能力。
而在舰载机性能方面,歼-15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然它的设计源于俄制苏-33战机,但通过不断改进,已具备了独特的优势。相较于美国现役的F/A-18E/F型舰载机,歼-15无论在作战半径还是挂载能力上都更胜一筹。
以作战半径为例,F/A-18在对地打击任务中需要携带副油箱,其作战半径大约为700公里,而歼-15即使不携带副油箱,作战半径也可达1200公里,空战任务半径更是高达1500公里。此外,歼-15还能够挂载更重的武器,如2吨重的鹰击-12反舰导弹,而F/A-18E/F所能挂载的AGM-158C反舰导弹重量仅为1.1吨。这种性能上的差距,使歼-15成为中国航母编队在远程作战中的重要力量。
当然,歼-15并非中国舰载机发展的终点。随着舰载五代机歼-35的研发逐步推进,歼-15在未来更多可能承担“打基础”的角色。等到歼-35全面量产,中国的舰载机力量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除了舰载机本身,中国在航母建造速度上同样展现出令人侧目的能力。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中国以每隔5年下水一艘航母的速度,刷新了外界对其造船业的认知。如果这一节奏能够持续,等到辽宁舰服役年限结束时,中国很可能同时拥有10艘航母,这种规模无疑将改变全球海上力量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并非凭空而来。中国的造船业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年下水总吨位达到40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而在经济方面,中国一年超过1.5万亿人民币的军费开支,也为海军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是否真的需要一支如此庞大的海军?答案不言而喻。随着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保护海外利益、维护海上航道安全、参与国际事务,都需要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来支撑。而从歼-15的快速生产,到福建舰即将服役,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它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