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晶晶最近非常苦恼,孩子今年到了入园年龄,送到幼儿园上学了。
结果母子俩每天都要上演“软磨硬泡”、“撒泼耍赖”、“生离死别”以及“斗智斗勇”等等戏码。
先是起床,孩子睁开眼第一句就说: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醒来后也不急着起床,非要拉着晶晶,让给他读故事、做游戏;好不容易把他从床上拽起来,穿衣服也是磨磨蹭蹭。
等到洗漱完毕,要出门时,他不是渴了要喝水,要么就是肚子疼,要上厕所,总之就是不想上学校。
眼瞅着上班要迟到了,晶晶赶紧拖着娃去家附近的幼儿园,结果到了班级门口,孩子看到妈妈马上就要离开,又死死抱着她的脖子不丢手,还大哭:我爱妈妈,妈妈不要离开我……
晶晶说,每次都是“狠心”将孩子的小手掰开,把孩子递送给老师,自己头也不回的就离开了,把孩子痛苦的哭声甩在身后。
一、为什么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大哭不止,有的孩子不哭不闹?
晶晶很疑惑: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看起来很淡定呢?
身边有一些宝妈,对孩子“无痛”上幼儿园很自豪,孩子乖巧的在门口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就乐呵呵的跑进班里吃饭玩耍去了。
而有些小朋友就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有的撕心裂肺的哭、有的小声抽泣,有的又哭又闹,还在地上撒泼打滚、企图威胁父母。
据一位资深幼儿园园长讲述:其实,孩子上幼儿园哭是很正常的。这就是正常的“分离焦虑”的应激反应。
试想,一个小小的、能力不足、手无缚鸡之力的小朋友,忽然被扔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要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内在恐惧、害怕、难过,是在所难免的。
只不过每个孩子根据其内外在成长环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反应也会有所差距。
一般而言,用“大哭”来发泄自我焦虑情绪的孩子,一般性格较为外向,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我的不满。
不过这类孩子哭过就哭过了,很快就“雨过天晴”,迅速和大伙儿打得火热了。
有一部分孩子是默默的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情绪容易受周围小伙伴的影响,也许本来没哭,但是看到周围小朋友哇哇在哭,他们也会开始抽泣、哭的伤心。
这类小朋友性格比较敏感内向,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落后些,但是等完全熟悉环境后,一般这类孩子服从管教,不爱惹事,老师也比较喜欢。
其实,老师比较害怕的是第三类孩子,即比较淡定的孩子,看似不哭不闹,很快就适应环境,快速和周围融为一体。
其实这类孩子是“后哭型”,等他们新鲜劲过后,有点厌倦了,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开始哭闹起来。
这是让老师最头疼的,其实开学一两周这个时候,班级里大部分孩子都不哭了,这类孩子才开始哭,很可能带动班级其他孩子一起哭,老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哄娃“大作战”了。
二、幼儿园开学,“不哭”的孩子大多来自这三种家庭
这里面所说的“不哭”的孩子,指的是那些不哭闹的孩子,就是即便会对于分离焦虑有所反应,但是并不过激,能够顺利过渡,坦然接受新的幼儿园生活。
第一种,不固定某个人带孩子的家庭
一般而言,孩子三岁前由家里某个人固定带娃,如妈妈、奶奶或保姆,孩子就会在情感上非常依赖这个人。
朝夕相处的两个人突然分开,别说小孩子了,就是大人也会落泪。
很多宝妈都直言:孩子上幼儿园就是第二次“断奶”,不是孩子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孩子。
反观那些带娃人选不固定的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姥爷,都参与到带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接触时间。
接触的人多,被带出去“见世面”的几率高,孩子不固定情感寄托在某个人身上。
上幼儿园后,也会很快适应新环境,和小伙伴玩在一起、乐不可支。
第二种,给予孩子充足安全感的家庭
其实,孩子之所以上幼儿园会哭、会闹,有的甚至持续几个月,除了分离焦虑前的工作没做到位外,很大一分部分原因,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体现。
我们知道,那些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学前,认真陪伴的家庭,孩子得到父母的宠爱和关注较多,内在完整而具足,性格较好,开朗自信、勇敢乐观。
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也不会太畏惧,知道爸爸妈妈一直在旁边守护着,即使一时看不见,但是“他们一直都在”。
这份安全感就是给孩子面对未知的巨大底气和力量。
第三种,提前给孩子上过早教的家庭
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会给孩子内心注入较大的勇气。
那些注重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提前给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家庭,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调动过往的“知识储备”,来面对这些“真实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