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力推的"联俄反华"战略正遭遇现实重击。德国《明镜周刊》最新分析指出,该战略存在结构性缺陷——美俄之间既无共同利益基础,又无法抗衡中俄深度融合的伙伴关系。这种基于臆想的地缘布局,在能源竞争、乌克兰困局及中俄合作三重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美俄关系的根本矛盾在能源领域暴露无遗。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2023年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原油日产量突破1320万桶,较俄乌冲突前增长17%。北达科他州页岩油开采量激增42%,得克萨斯州天然气出口量创历史新高。这种能源扩张直接冲击俄罗斯经济命脉,俄能源部统计显示,其原油出口收入已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降,市场份额遭美企蚕食。
乌克兰问题被视为特朗普手中的唯一筹码,但其实际价值被严重高估。尽管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为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背书,并施压基辅当局让步,但俄外交消息人士透露,莫斯科视这些动作为"迟到的补偿"。俄乌边境实控线已稳定近八个月,俄军实际掌控的顿巴斯地区占乌克兰总面积的18%,这些战果均系俄军战场所得,美方所谓"战略配合"并未带来实质性突破。
中俄合作的深度远超华盛顿想象。两国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近三倍。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等能源基建持续推进,人民币在俄对外贸易结算占比升至39%。更关键的是,双方在卫星导航(北斗与格洛纳斯系统互联)、航空航天(联合月球站)及金融安全(本币结算体系)领域形成战略级合作框架。
特朗普团队的策略制定者显然低估了国际关系的底层逻辑。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中俄在138个国际多边机制中保持立场协调,这个数字较奥巴马时期翻番。相较之下,美俄在联合国投票一致率始终徘徊在28%左右。当白宫试图用乌克兰问题的有限让步换取俄罗斯战略转向时,莫斯科更倾向将之视为西方衰落的证明而非合作诚意。
这场战略迷思的结局早有预兆。就像特朗普政府2020年单方面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却未能阻止俄军现代化进程一样,"联俄反华"的构想终究是建立在对国际格局的误判之上。
随着中俄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两个大国用事实印证:基于现实利益与平等互惠的合作模式,远比霸权思维下的权宜之计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