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的世界范围内竞技的历史并不长,它起源于加拿大,1981年才有了世锦赛,1992年才进入冬奥会。1981年短道速滑进入中国,由于国家的重视,诞生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多次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披金挂银,短道速滑渐渐走入中国冰雪爱好者的视野,引起广泛关注。
短道速滑极具观赏性,场地不大,每圈只有111米,直道不到30米,运动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竞速的同时还要有战术安排和快速决策。短道速滑的比赛瞬息万变,充满悬念。
但是,最近的二十年,韩国的“小动作”战术充斥赛场,赛场上的激情与速度逐渐演变成碰撞与争议,短道速滑的魅力大打折扣。几乎每场比赛都有运动员、运动队的吐槽,裁判很忙活,观众不买账的同时还觉得很麻烦。下面来细数一下短道速滑现在的几宗罪。
一、玩来玩去,总是那几个国家
四十年了,短道速滑的普及度令人担忧。韩国、中国、加拿大、美国、荷兰,各种大赛决赛轮的“常任理事国”,匈牙利、俄罗斯偶尔昙花一现。建设和维护短道速滑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商业价值和赞助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国家不具备开展短道速滑的条件。
总是那几个国家,观众难免审美疲劳。
二、危险性很大,几乎身体各个部位都是高危险区域
即便有防切割服的保护,但运动员在高速运行中的碰撞屡见不鲜,锋利的冰刀就是双刃剑。十几个冰刀在场上飞来飞去,令人望而生畏。虽然大家都在赞赏运动员的勇敢和坚韧,但它的危险系数还是让许多普通人敬而远之,不敢参与。
2010年奥运会,王濛激动庆祝夺冠的时候,她脚上的冰刀不幸划伤了队友张会的脸,鲜血迸出,留下了5厘米的伤口。这如果是在比赛状态下的划伤,后果会更严重!
三、“小动作”风行,裁判成了赛场的主角
本届哈尔滨亚冬会上,男子5000米接力、女子3000米接力都在最后关头出现了中韩运动员之间的碰撞,韩国女队有怨言,但裁判判中国队没有犯规;韩国男队虽然被判犯规,但中国队也因碰撞丢掉了金牌。每场比赛观众都是看得提心吊胆,开始阶段担心被召回重赛,途中领先也不敢掉以轻心,冲刺阶段经常乱成一锅粥,谁先撞线后都得等着裁判确认成绩。
短道速滑因密集的身体接触、瞬息的超车“碰擦”,把裁判推到风口浪尖上。平昌冬奥会的多次判罚风波和北京冬奥会的赛场纠纷,验证了短道速滑的裁判标准并不统一,东道主有优势,经常有恃无恐。
“如果短道速滑的最大‘魅力’全是犯规与申诉,不如干脆取消这个项目”,此话虽然偏激,但也实属无奈。
四、所谓的集体战术,有违背体育道德之嫌
决赛时如果是一打三,除非你有超能力一骑绝尘,否则肯定被黑掉;二人组的配合有时很过分,有一人会针对重点对手巧妙施法,或阻挡、或扰乱,甚至会在关键时刻动手,以确保队友夺冠。赛后还经常被赞为牺牲精神,但这样的金牌总是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如何分清“正常碰撞”和“故意伸手阻挡”?裁判给不出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变成了“互害游戏”,践踏了公平底线,违背了体育运动的初心,败坏了短道速滑的公众形象。
五、戏剧性夺冠,虽然悬念感十足,但却是项目的悲哀
本届亚冬会的男子5000米决赛,最后关头中韩运动员发生碰撞,远远落后的哈萨克斯坦运动员渔翁得利,幸运夺金。即使把韩国判犯规,取消成绩,但中国队整场的努力也宣布告废,递补一枚铜牌没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祝贺哈萨克斯坦夺冠,但这个冠军挺没劲的。如果大家都躲在高手后面捡漏,高手也会觉得亏得慌。那就两家商量好,不拼命了,你赢一回,我赢一回得了。这也就是短道速滑才有的项目特色吧。
其实,中国队也有戏剧性夺冠的高光时刻。2014年索契冬奥会女子500米决赛,加拿大选手和意大利选手发生碰撞,顺势带倒领滑的韩国选手,慢悠悠排在队尾的李坚柔意外夺金!当然,李坚柔的金牌值得庆贺,但总觉得不如王濛和大杨扬她们的500米奥运金牌来得有气势和过瘾,同时对那位被带倒的朴升智感到惋惜和悲哀。规则使然,四名运动员都没有问题,李坚柔可以堂而皇之地享受,朴升智也只能独自黯然神伤。
这种所谓的戏剧性夺冠还是少一些吧,伤害大于得到。热闹归热闹,但它只会使短道速滑更显小气,更难登主流体育运动行列。
以上列举了短道速滑目前存在的五处硬伤,不是说这个项目已经一无是处、无可救药,只是希望它能做出改变,挽回口碑。让短道速滑的冰道上重新充满光明磊落和相互尊重,这是重现短道速滑魅力的基础!可惜,目前还看不到国际滑联组织的任何有效举措!
追风少年
危险性大,对手犯规了哑巴吃黄连,最重要的是我得不了金牌你也别想得这种违反奥林匹克公平的思想作祟,强烈建议改规则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