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4岁的女孩在上海自杀身亡,她留下了一封长达千字的遗书。这篇遗书的语言和口吻并不像是一个年轻的少女所写,而更像是一个经历过许多沧桑和困难的成年人。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想要探究她经历了什么。
通过遗书,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女孩的绝望和失望。
她开篇就说:“人生只有一次,我很荣幸能够遇见你们,但如果有来生,希望我们不必再相遇。”
这种话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世界的不满,让人感到非常心痛。
这位女孩在遗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她写道:“我感觉你们爱的并不是我本人,而是那个在班级里排名前十的我,那个在全年级排名前二十的我,那个能考满分的我。在你们心中,完美的女儿必须非常优秀,但我却达不到你们的期望。”
这说明了父母在学习上对她的要求过高,过分追求她的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她的内心感受和真正的需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够有所成就,但是这种追求成绩的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焦虑,进而导致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我在小学、预备和初一阶段都是靠拼命才熬过来的,所以对于魔鬼初二和初三,我没有什么期望和幻想。虽然我感到有些失望和沮丧,但并没有太难过,因为我知道你们也不指望我。”
小女孩不仅要承受学习压力,而且如果她的成绩不好,还会面临父母的责骂和惩罚。
“我很感慨,你们可能并不知道我所经历的,我为这个世界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却饱受痛苦。你们不知道巴掌打在脸上的疼痛,不知道手背、手臂、大腿被打的感觉,不知道被皮带或电线抽打时腿上的刺痛,也不知道背上、双臂被打的滋味。”
小女孩写的话表达了她受到学习和家庭压力的双重折磨。当她的成绩不理想时,她不仅要承受父母的责骂,还要忍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尽管她的话语看起来不那么在意,但内心深处,她已经被伤害得很深了,对父母的失望和痛苦无法言语表达。
“既然我们无法忍受对方,那就各自退让一步吧。我也不介意消失掉,毕竟我不怕。”
小女孩说话轻松自如,但这恰恰说明她对父母的绝望和失望。也许此时此刻,小女孩感到释然了。
“也许你们不适合养女儿,也许要是养儿子,他的承受能力更好些吧。”
小女孩并没有完全把责任推给父母,她也在自责自己太过懦弱。
小女孩的懦弱并非她的错,70后、80后、90后和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
那为什么以前的小孩被爸妈又打又骂,但没多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呢?
以前被父母打骂的孩子生活在农村,能和同村孩子到处玩耍,跑到田里和山上放松心情,这样一来孩子的压抑情绪就被释放了。
而现在的孩子,不是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家里紧张地学习,没有发泄情绪的地方和对象,只能默默承受。
所以,不能完全归咎于孩子承受力太弱,而是现代生活方式与过去不同,再加上一些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应该阻碍孩子的发展。学习和玩耍应该相得益彰,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