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戏中戏

IT老友记 2019-11-29 10:01:46

作者 | 曹亦卿

11 月 27 日,小米集团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

这是小米在跻身世界500强之后的第一份财报,也是一份亮点颇多的财报。财报发布后,小米在28日一度迎来了4.35%的“罕见增长”,创下近一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部分投行也对这份财报打出了“合格”认证。

中信证券、野村证券、高盛、国信证券瑞信等投行,或是将小米评级上调至“买入”,或是小幅上调目标价至11-13港元之间。当然,也有投行不为所动,国泰君安就对小米的目标价进行了小幅下调。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小米这份Q3财报,摆脱了一发财报股价就下跌的“魔咒”,多项数据稳中有升,一个“稳”字贯穿始终。

在5G大潮压顶之际,“稳”字诀能否帮助小米穿过周期?

“稳”字诀

在这份财报中,小米的多项基本经营数据都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

首先,小米Q3的营收和净利润数据都表现出色。

据财报显示,小米Q3营收达到536.6亿元,同比增长5.5%,超过市场预期的533亿元,达到小米上市以来的最高值。经调整净利润则为 34.72 亿元,同比增长 20.3%,也超过了市场预期值 29.55 亿元。

Q3实现优异数据后,小米今年已经超额完成任务。

截至9月30日,小米今年前三季度的总收入已达到1493.7亿元,同比增长14.5%,达到去年全年的85%;经调整净利润总额为91.9亿元,同比增长37.1%,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不仅如此,在营收和净利润之外,关键指标“现金流”越来越稳。

据财报显示,自2019年Q1以来,小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有了明显起色,并在今年二季度实现了110亿元的净现金流入。2019年Q3,小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虽没有Q2那般惊艳,但也实现了29.9亿元的正向现金流,相比去年同期的-13.4亿元有明显好转。

与此同时,比现金流更让人心安的,是现金总储备。据财报显示,小米在报告期内现金总储备达到566亿元,环比增长近60%。

从经营维度上来看,正向现金流和充沛现金储备是小米应对风险的有力保障,是在5G大浪潮中保持自身稳定的关键力量。

回到具体业务上,报告期内最亮眼的增长出现在AIoT业务领域。

据财报显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为小米带来的收入为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占比增加至29.1%。

喜人增速背后,生态链企业功不可没。

目前,小米投资了超过280家公司,专注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的公司超过100家,其中2家在美国上市,另有3家在科创板上市。

庞大的生态链企业为小米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矩阵。据国金证券研报,小米生态链企业提供了超过4000个SKU。

截至9月30日,小米已连接的IoT设备为2.13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其中,有350万人拥有5件及以上小米IoT设备。“小爱同学”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5790 万,同比增长 68.6%。米家 APP 月活跃用户数在 2019 年 9 月达到 321 万,其中非小米智能手机用户占比达 63.0%。

其中,增长最快的产品就是小米电视。

据财报显示,2019 年Q3小米智能电视的全球出货量达 310 万台,同比增长 59.8%。今年上半年,小米电视在中国区的出货量和销量均突破 400 万台,根据奥维云网统计,小米电视在 2019 年Q3稳居中国大陆电视出货量的第一位,份额达到了 16.9%。

增长都是烧钱烧出来的。在AIoT业务增速的背后,小米 AIoT 的销售成本也大幅增加,从去年同期的 97 亿元增长至 136 亿元,同比增长40%。

投入大、增速快,这是小米从新铁人三项转型“手机+AIoT”战略后,AIoT业务交出的答卷。然而,家庭物联网领域仍处于早期布局阶段,有先发优势的小米目前还没到巷战时刻。

巨头也有难养的儿子。从核心战略中被挤出的互联网业务,这一季度仍然没能成功上位。

2019年Q3,小米互联网业务收入为 53 亿元,同比增长 12.3%;MIUI 月活跃用户数也同比增长 29.9% 至 2.916 亿。虽然收入仅占整体的9.9%,但33亿元的毛利润贡献了总额的40%。

当下,小米互联网服务的业务形态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手机广告、游戏、有品电商、金融科技、电视互联网服务、海外互联网服务等。其中,广告收入占了一半。

不过,手机广告、游戏收费已经引起了一部分MIUI用户的不满。小米也在进行调整,在新推出的 MIUI 11 中,小米逐渐加入了关闭系统广告的设定,预装收入也从去年的 825万元减少到今年的 386 万元。

但在手机端广告收入下降的同时,小米在电视端的互联网业务正在展现成效。截至9月30日,小米智能电视及小米盒子的月活跃用户为2390万,付费用户为320万,占比约13.3%。

2019 年Q3,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广告及游戏以外的互联网服务收入,站互联网服务总收入的37.2%,同比增长 87.8%。

此消彼长,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总体同样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

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小米的Q3财报似乎能让投资者松一口气了。

然而,事情总不可能十全十美。

与表现优异的经营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作为小米的主营业务,手机业务在本季度遇冷下滑。据财报显示,2019 年Q3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为323亿元,同比减少7.8%;出货量为3210万部,同比减少2.8%。

手机目前仍是小米绝对的支柱业务。支柱若是歪了,其他再多锦上添花,也撑不起小米这幢大厦。

“我们现在处于 4G 向 5G 切换期,手机市场大环境承压,我们选择了稳健增长,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储备,把不良的库存都消化掉了,所以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健康的时期,对于5G时代,我们很有信心。”

在电话会议中,小米CFO周受资站出来为手机业务“维稳”。他将手机业务的下滑归结于大环境,而把市场的信心和希望寄托在5G上。

然而,大环境能把所有的锅都背起来吗?

5G大饼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5G换机大潮正在汹涌而来。

这样的行业大变局自然会引起消费者心理的波动,很多消费者按捺住了换机的冲动,选择继续观望,等待5G网络成熟、手机价格下跌了再出手。

市场经过挤压蓄力之后,会在换机大潮的潮峰来临时,爆发出极大的威力。然而,在那之前,行业却要经历大投入、低回报的市场教育期。

周受资所说的大环境承压就是指这一阶段。

然而,这可以作为小米手机出货量下滑的理由,但又怎能用来解释市占率的下跌呢?

据IDC数据显示,小米2019年Q3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9.1%%,而2018年Q3时这一数值为9.5%。

而在国内,这一数值的变动则更具有戏剧性。

据IDC数据,2018年Q3小米国内市占率为13.6%,而到了2019年Q3,这一数值大跌至9.8%,下降了4个百分点。事实上,国内市占率下滑的不止小米一家,OPPO、vivo也都有近4个百分点的下跌。

而其“罪魁祸首”就是华为。

实体清单事件后,华为手机在欧洲市场遇冷,然而在国内却因爱国情怀的高涨而成为“国民品牌”,华为的国内市占率也从去年Q3的24.6%大涨到今年Q3的42.0%。

手机红海早就已经是一个零和游戏的赛场,华为一家的增长就“吃进”了其他几家的下跌总和。

而小米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占率上维持一个相对稳定、不那么明显的跌幅,则是由于海外市场的高增速作为补缺。

2019年Q3,小米不仅在印度保住了第一的位置,还在欧洲市场跻身前四,出货量同比增长 90.9%。其中,小米的5G版MIX 3也抓住了与运营商合作的先机,在欧洲市场广受欢迎。

2019年Q3,小米的境外市场营收已经占到总营收的 48.7%,接近一半。海外市场的“给力”,本可以为小米手机业务锦上添花,如今却因为国内市场的承压而变成了“雪中送炭”。

而周受资的“维稳”话术中,显然没有提到竞争所导致的国内份额丢失问题,而是用5G来掩饰了国内惨烈的竞争格局。

事实上,5G的确能够带来变数。但对于小米来说,能保持住目前用户的平移或许已是最好的结局。

在5G时代,华为因为在运营商关系、5G芯片、核心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大概率会扩大在国内的领先优势。

而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中美韩将成为5G最先大范围覆盖的市场。其中,美国是国产品牌的盲区,韩国是三星的天下,中国则成为华米ov的5G产品上的必争之地。

以目前已经发布的5G机型来看,vivo和子品牌iQOO已经在高端和性价比领域各落一子;华为和荣耀的5G机型更是占据了从3000元到16999元的超长跨度;同样霸道的还有三星,A90 5G、Note 10+ 5G和折叠屏手机W20 5G,同样把3000元档到万元档都插上了自己的旗帜。

除了还没在国内正式发布5G机型的OPPO,国内唯有小米一家只发布了单一5G机型,并且将价格定位在3000元档,仍以性价比为最大卖点。

在5G大潮面前,一直想向高端转型的小米,仍是先求稳。

当然,小米在发布小米9 Pro 5G的同时,也发布了环绕屏手机小米MIX Alpha,在那款机型上,小米展示了自己的技术能力,也展示了自己的转型野心。

但玻璃罩子里的手机没有说服力,5G机型才是目前消费者最关心的重点。

对此,小米也有自己的表态。在小米9 Pro 5G的发布会上,雷军称,明年计划推出超过10款以上的5G手机,覆盖中高端所有价位。为了生产5G旗舰手机,小米还在北京亦庄自建了工厂,预计12月底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100万台。

而在科技媒体上,“小米为5G清库存”等标题也频繁出现,似乎5G能为小米目前遇到的所有问题背锅。

这样的逻辑背后忽略了一个问题:小米的对手并不是这一季度的自己,而是在这场零和游戏中拼个你死我活的“友商”。

无论是4G机型还是5G机型,若不能在与“友商”的竞争中找到除了性价比之外的其他相对优势,小米手机就始终没有建起护城河。

从这个角度来看,5G不过是小米现在画的一个大饼,充转型乏力之饥。

缺乏想象力

保守的战略为小米这一季财报稳住了经营数据的增长态势,但手机业务的隐忧却实实在在存在。

更重要的是,从长线价值的角度考量,小米缺乏想象力的问题同样没有看到得以解决的契机。

这一点,从财报发布后,投行的表现便能窥见一斑。

在部分投行小幅上调了之后,小米的目标价仍停留在11-14港元之间,依然不及发行价。这意味着,小米在上市时许下的“互联网”诺言,仍被市场认为是不合格的。

事实上,从这份财报和小米的战略转型上便能看出,小米已将“互联网企业”这一标签暂时放在一边了。

据财报显示,2019年Q3,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为小米带来的收入为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占比增加至29.1%,已经达到手机业务的一半。手机与AIoT相加,共占据小米总营收的九成,是绝对的顶梁柱。

由此看来,说小米是一家硬件企业,毫无争议。

事实上,从“硬件、软件、互联网”的旧铁人三项战略到“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新铁人三项战略,小米做得最好的部分都是硬件。

2019年初,雷军在小米年会上启动了“手机+AIoT”双引擎核心战略,曾经从旧铁人三项到新铁人三项都没离场的“互联网”,这次终于从小米的核心战略中消失了。而一直为小米营收默默作出贡献的AIoT业务,终于有了“名分”,成为小米摆在明面上的主营业务。

小米变得“通透”了。

在经历了上市、股价腰斩、跻身500强等一系列“大世面”之后,小米不再用一些短期内做不到的美好愿望来强撑场面,而是回归到最务实的地方好好赚钱。

然而,这样的小米无疑是缺乏想象力的,而资本市场恰恰需要想象力。

在5G时代,IoT被普遍认为将迎来巨大机会,而作为消费级物联网先行者的小米,是最有竞争力的玩家之一。

在互联网上暂时难以激发想象力的小米,寄希望于在IoT领域先“富”起来。

但IoT如果仅限于卖产品的话,仍然是在做硬件厂商的活儿——5G之所以能给IoT带来希望,仍在于其互联互通形成数据闭环所形成的网络效应。

在这一点上看,小米若想做好IoT仍然逃不开互联网这座大山。

就像在苹果生态中,iPhone手机的发售是获得用户的第一步,丰富的App应用占领了用户时间,而应用内购买、会员服务、开发者佣金等费用,则成了隐形的吸金利器——用户在这个生态中消费,流量在这个生态中流转,所形成的数据完全反馈,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并指导接下来的软件开发和定向营销操作。

这是一个有流通、会结果、能反馈的互联网生态。

以此为参照,小米的互联网生态只是一个伪生态,是一个断点的生态。小米的互联网服务若不能形成对用户消费的吸引力,就没有形成闭环的动力。消费者拥挤在使用产品这一关,却少有人迈出付费这一步。

一声声“小爱同学”背后,用户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追根究底,小米最大的难还是生态之难。

做手机、做芯片、做IoT、做互联网的小米,没有像蓝绿厂那样安于做好硬件,也没能做到华为那样的一身硬实力,更没有实现乐视曾经建构的“生态化反”,但却被自己的选择卡在这些路线的交汇之处,进退维谷。

对于小米来说,想象力是动力,但也是巨大的压力。然而,这个有关想象力的梦一旦开始,便难以再回头了。

0 阅读:4

IT老友记

简介:互联网靠谱资讯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