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卢沟桥事变后写给女儿的信,字里行间诠释了人类高质量母爱。
她对孩子的关心不只衣食住行,还有心灵、品格的培养,甚至有国家大义、民族气节的熏陶。信里第一句话就这样写道:“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告诉女儿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林徽因给孩子的爱就像人间四月天。童年的爱是存款,父母要多存点,才有足够能量熬过人生漫漫长路上的挫败沮丧。林徽因曾被人扒过很多“黑历史”,她曾经辅导过的学生、梁思成的第二个太太林洙说她不会做家务,不是个好妻子,冰心的《太太的客厅》映射她的文化沙龙矫情造作,还有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故事,被后来的读者说她是绿茶。她的绯闻有很多,其热度似乎超过她为国家、社会作出的贡献。其实一个能参与国徽设计、能对拆城墙拍案而起的女人,怎么会是绯闻里描述的那样小情小调?她明朗欢乐、美丽又独立、大气又迷人,她倾尽全力活出人生之美。1904年农历四月底,她出生了,妈妈重男轻女,知道是女孩后有点不高兴,但爸爸林长民却十分喜欢女儿,以《诗经》给她取名徽音(后改名林徽因)。
林徽因的母亲,在家里不太受待见。童年里,父亲不爱自己的母亲,让她受了很多委屈。好在,阅读以及父亲的宠爱将林徽因从暗拯中拯救出来。
林徽因5岁时学会了识字,从此爱上书,常常泡进了老宅藏书阁里读书,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避难所。
读书,也驱散了抑郁,开阔格局和视野,让她不纠结于眼前细碎的烦恼。因为会写字,她还当起了家里的通讯员,每当父亲外出时,就给她写信报告家里的事。
父亲对她的教育和启发,很多也发生在书信的往来中。有次父亲给7岁的她写:“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徽因读完信后,给父亲回了长信,父亲说她是天才少女。1920年,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考察访问,带上了林徽因,希望她能增长见识,心中有抱负,对改良社会有自己的见解。同年9月,徽因考上了伦敦圣玛丽学院,并在当地就读。之后,她还跟父亲到了巴黎、罗马、柏林等地旅行。林徽因的成长,离不开父亲对她的栽培,但是并非无条件,是因为她值得。她成熟、理性、聪颖、宽厚,这些特质让她能冲破母亲为她营造的幽怨围城,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光明更自信的女孩。因从小看惯多妻制度下的争宠和不幸,她对于婚姻的选择很慎重。16岁时遇到了追求她的徐志摩,拒绝了,选择梁思成。徐志摩虽才华横溢,但已婚,且性格浪漫不踏实。林徽因不会重蹈母亲的命运,做二房,这是不幸的信号。相反,梁思成踏实稳重、干净纯粹,更重要的是两人喜爱建筑。
他们的婚姻很美满,一唱一和,志同道合,为中国的建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生活不易,但两人互相扶持,贫困中也创造了许多温馨。梁思成比徐志摩更适合当人生伴侣,后来的境遇,更说明林徽因的选择是那么正确。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她更理性地选择婚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塑性,成为自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和一个人的选择、学习、反省的能力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