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正定古城(古称真定)的街巷间,飘荡着一缕独特的卤香,那是马家卤鸡百年传承的味道。这道被列入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美食,不仅是一道下酒菜,更是一部可以咀嚼的古城历史。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看似普通的卤鸡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老汤里的三百年烟火慈禧太后西逃路上在正定尝过马家卤鸡后,御口亲封"香鲜嫩三绝"的赞叹,让这锅老汤彻底出了名。可鲜为人知的是,马家祖辈传下来的"养汤"秘诀:战乱时要把汤底用黄蜡封存深埋,连动乱年代都舍不得丢弃的半碗残汤,如今已化作胶质浓稠、芳香馥郁的"活化石"。每次卤煮新鸡,丁香、砂仁、肉蔻等二十余种香料与百年老汤共舞,煮出的鸡肉黄里透红,油香中透着草木的清雅。
第六代传人马学中守着这口"传家宝",每天凌晨四点准时添柴续火。他说这汤有脾气,火候差半刻、香料少一钱,卤出来的鸡都会"闹情绪"。有次暴雨冲淡了汤味,他硬是守着灶台调试了八个钟头,直到新卤的鸡重现"不破皮、不脱骨、不塞牙"的绝活。
看马家师傅宰鸡是门眼瘾:活鸡褪毛后,一翅插入口腔弯成琵琶颈,另一翅半折,鸡腿如琴弦般别进腹腔。这造型不单为美观,更暗藏"锁住鲜味"的玄机——紧实的鸡肉在百年老汤里舒展时,能均匀吸收汤底精华。掌刀师傅全是清真寺请来的"刀客",每片鸡皮都要完整如蝉翼,连鸡骨都要用老汤冲刷三遍。
最绝的是"看鸡下菜"的功夫:半年鸡文火煨三刻钟,两年老公鸡则要猛火攻心两小时。出锅时鸡皮泛着琥珀光,轻轻一撕便露出蒜瓣似的白肉,嚼在嘴里先是咸鲜香,细品回甘里带着丝丝药香,连骨头都能嗦出老汤的醇厚。
如今在石家庄火车站的土特产专柜,真空包装的马家卤鸡成了游客必带伴手礼。但老饕们仍爱往老店跑——刚出锅的卤鸡用荷叶一包,油润的鸡皮渗着热气,撕下鸡腿时浓稠的汤汁顺着指尖流淌,这画面比任何广告都诱人。
马家人守着"宁多十元买好料,不省一元买次货"的祖训,连鸡笼都要定制透气孔的尺寸。当别家卤味追求工业化生产时,他们仍坚持每天限量三百只,多一只都不卖。"机器能复制味道,但复制不了老汤里的烟火气。"马学中这句话,道出了非遗美食的坚守与骄傲。
站在阳和楼下啃着卤鸡翅,看古城飞檐上掠过鸽群,忽然懂得石家庄人的幸福密码:所谓乡愁,不过是一只卤鸡撕开时冒出的热气,是百年老汤在舌尖漾开的时光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