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了国产动画的进步。
这些年国产动画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长安三万里》不仅在中国传统美学方面做出了突破,剧本风格也开辟出不一样的中国叙事。
它的叙事,就像展开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不搞乱七八糟的类型片段子,专注讲好一个故事。
故事主线是高适、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以他们为圆心,辐射出一众文人墨客,勾勒出不一样的大唐盛景。
《长安三万里》
豆瓣评分,也从8分一路涨至8.3。
一眼望去,称得上叫好又叫座。
但同样热闹的,还有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议。
有戏外的争议。
电影院里,出现了小朋友们集体背诗的现象。
也有电影本身的争议。
有人看哭,有人看睡。
「流水账」「辱李白」「魔改历史」的质疑并非孤声。
跟着小黑我们一起去看看具体内容。
01故事情节
公元744年,四十四岁的李白遇到了三十三岁的杜甫…
1000多年后,闻一多这样形容这次相遇:
晴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四千年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据说,初见时,李白背出了杜甫《望岳》中的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此时寂籍无名的杜甫,几乎是在灵魂上被李白征服了。
几个月后,李杜相约在梁宋(今河南商丘)相见,在那里,他们又遇到了高适。
没错,就是那个写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
他们三人一起作诗,一起打猎,一起梁园访古,一起纵酒高歌…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乱世将至,他们即将踏上各自坎坷的人生旅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南奔避难…
几番周折,在庐山隐居过一段时间…
因对政治局势缺乏判断,李白加入了永王叛乱。
永王公然与肃宗朝廷对抗,当时很多名士都拒绝站队永王。
可李白不仅入幕永王,还坚信永王是正义之师,办的是收复山河的大事。
他洋洋洒洒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凭借大唐顶流的实力,成了叛军宣传口第一人…
谁知短短一个月后,永王兵败。
五十七岁的李白身陷囹吾,这些文字成了谋反铁证。
而此时,昔日同游畅饮的朋友高适,如今已实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想,是参与平定永王叛乱的一员大将。
高适或许能帮自己求求情?
李白托人带给高适一首欲言又止的诗,希望老友能出手相救。
然而,高适没有回应李白的诗,更没有救李白。
最终,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
02两极分化
在电影院观影有孩子跟着银幕里的角色背诵唐诗的,有家长不厌其烦给
孩子解释剧情的,也有交头接耳不停议论的,甚至有孩子哭闹着踢凳想离场的...
网上关于这部分的吐槽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种种行为,比屏摄更让人讨厌。
因为这是在干扰其余的观众,同样也是赤裸裸的对创作者不尊重。
我们这个时代推崇物质和消费主义,早就没人再写诗了,如今诗又变成了“梗”被更多的人玩弄,真是悲哀。
于是我想再强调一遍,这部动画电影并不适合小朋友去看。
抛开168分钟的时长不谈,其中盛世产生的理想和浪漫,以及朝堂形势的复杂和历史对个体的裹挟,都不是小朋友可以理解的。
聊回电影本身,《长安三万里》到底如何?
它用了近三个小时铺设了一幅历史长卷,细细讲述了大唐盛世一路荣耀幻灭的唏嘘。
主角选择了并不广为人知的诗人高适。
《别董大》小时候都背过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写的。
只不过,在《长安三万里》里,他的挚友不是董大,而是李白。
李白出身商贾家庭,又有胡人血脉,性子潇洒不羁。
高适出身没落军人家庭,性子克制谨慎,冷静自持。
因为这样的性格,所以让高适来做旁观视角,来观察李白,观察整个大唐。
两人相遇相知相惜,都有一腔热血,习文练武,总想着干出一番大事业,上阵杀敌,替君分忧。
那个世道,是有希望的世道,一切都有可能,一切无尽可能。
不止高适李白,多少人才诞生于此时。
诗狂贺知章,经历了整个”开元盛世“的巅峰,饮酒作乐,洒脱旷达,功成名退,一生悠悠。
同为“饮中八仙”,草书代表人物张旭不羁跟李白有些相似,但是他的不羁里还有些癫狂。
世人称“唐代三绝”说的就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
电影里,三绝全部上演,专门有一幕,裴旻舞剑吴道子作画,那吴道子就是画出《送子天王图》的画圣吴道子。
有画自有乐,乐圣李龟年为盛唐演绎歌舞升平,在岐王府笙歌之时,结交多少才俊。
比如,清冷孤高、道学深厚的诗佛王维。尚是年幼,但聪颖早熟的诗圣杜甫。
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七绝圣手”王昌龄,可与李白试比高下。
和王昌龄同榜进士的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至今广为流传。
还有一生不入仕的孟浩然、名将郭子仪…
那当是盛世,人才济济,万邦来朝,天下长安,威名远扬。
所有人都壮阔豪迈,心有大鹏之志。
《长安三万里》花了大笔墨详细描述了高适李白的一生,这固然全面,但没有选取最重要的部分进行拓展,实在可惜。
太想讲好故事了,太想全面地讲好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大的问题。
当无法有效地取舍,只是一味呈现时,观众看到的只是美术层面的厉害,而无法体悟到故事内核的动人。
倒不如学学《雄狮少年》,只专注于一个小人物的成长。
从一个小人物的身上挖掘出一个群体,一代命运,一种生活。
可是即便做到了这点,《雄狮少年》也难逃争议讨伐。
可以想象,如果赋予高适李白一些复杂的情节安排,给予他们一些纠结,一些迟疑。
这些并不能算“高光”的场景时,又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呢?
会不会被打上“历史虚无主义”“扭曲历史”的帽子呢?
面对舆论环境的变化,一些人在自信和不自信上来回踟蹰,在夸赞和举报间来回选择。
原创国漫的束手束脚,正是国漫中期始终无法成长的主要难关。
国漫不是一部简单拍摄三个月就能见成果的电影,它是一笔一画构筑出来的一群人的心血。
国漫是有了更多关注,但那些关注里有多少审判呢?
想来也是讽刺,《长安三万里》讲得是盛世大唐。
它的繁华绚烂正是基于接纳与宽容。
在长安,有胡姬跳舞,有西域商队售卖,有各种宗教来此传教,女子也有所作为,太多太多的难以想象的文化与艺术在这里迸发…
那不仅是中华之向往,更是全天下的人的向往之地。
它的光辉时至今日,仍是几代人的夙愿。
如今再看,为什么总说大唐梦,大唐梦。
或许啊,因为梦很难再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