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7000多家国产传感器企业仅6%产值过亿!

传感器的奥妙 2025-01-10 22:50:36

摘要 :信息技术是由采集、传输和处理,即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构成。随着大数据、高算力、大模型等技术的融合,以 及人工智能的到来,传感器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如何以半导体 MEMS 工艺技术为主线,敏感机理为基础,构建完整产业链,形成政、 产、学、研、用、服六维一体的“双生态”产业协同体系,是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传感器专家网

https://www.sensorexpert.com.cn

专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致力于对全球前沿市场动态、技术趋势与产品选型进行专业垂直的服务,是国内领先的传感器产品查询与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基于传感器产品与技术,对广大电子制造从业者与传感器制造者提供精准的匹配与对接

2020 年《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中特 别提到:“国内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 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高达 90%,国产化缺口巨大,产业整体偏弱。国家 重大装备所需的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产品严重短缺, 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近年来,许多专家、院士纷纷建 言献策,全国各地在推进以智能传感产业园为主体暨“传感 谷”的建设风起云涌 , 似乎一夜之间,传感器产业由阳光明媚、百花齐放的“春天”,迅速步入了烈日炎炎、骄阳似火 的“夏天”。

1 传感器与信息技术

时下,随着大数据、高算力、大模型等技术融合创新, 第四次信息化浪潮陡然兴起,人类全面步入人工智能新时代。第四次信息化浪潮意在使系统功能从感知迈向认知,即在多维度、复杂场景下的颠覆性技术。信息化浪潮主题、持续时长与趋势图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以看出,通过前三次信息化浪潮,信息技术完成了从数据信息处理、通信、采集等完整的系统基础。后续的信息化浪潮也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数据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成为系统的命脉与核心。所用的数据由少到多、由单 一到繁杂,对感知技术即传感器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

传感器作为数据信息获取的唯一功能器件,被称为“数据之母”,提供着系统的控制、处理、决策、执行所必需的 原始数据,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聚焦点。在现代控 制系统中处于连接被测对象和测试系统的接口位置,构成了 信息交互的主要“窗口”,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系统的功能。

形象地比喻:如果把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那么, 计算机就是“大脑”,通信是“神经”,传感器就是“五官” 与“皮肤”,感知着一切环境数据信息,是获取外界一切信息的源头。

在制造业生产中,许多过程控制系统的多项功能,都因场景复杂、数据信息无法获取而难以实现,成为影响系统功 能的最大障碍,使得很多“智能”变得“只能”,“智慧” 成为“只会”或“智障”。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传感器, 万物互联无从谈起。

2 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纵观产业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传感器市场需求长期依赖于进口,主要成因有以下 7 个方面:

(1)缺乏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没有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并未赋予它应有的战略高度和相应的地位,属于“被遗 忘的角落”。

(2)缺乏相应和持续性的产业政策扶持。政策扶持力度 不足,公共资源配置偏弱,产业整体偏弱。

(3)产业规模和显示度不高。传感器在各大系统中属于 “配角”。在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的仪器设备中所用传 感器数量再多,但总价值却很低,价格显现度不明显。

(4)市场对国产传感器存在偏见。在大量进口惯性和依赖下,对国产产品有较大偏见,市场准入门槛和包容性不够。

(5)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长期购买国外敏感芯片,加上 企业规模偏小、高端人才缺乏等因素所限,导致国产传感器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6)产用脱节突出或协同不够。“造的人不知道咋用, 用的人不了解咋造”,是国产传感器走向市场的一个关键问 题和最大瓶颈。

(7)缺乏多维度场景化描述和创新理念。应用场景的多 维度、多参数、多功能复合,复杂场景描述和参数设计都缺 乏准确性和理念创新。

2.2 产业化现状

我国传感器企业数量不少、产值不高。产品技术类型、 所属地域、企业规模、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产业整体偏弱。根据 2023 年度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传感器新增企业数量图 2, 传感器企业数量区域分布见图 3),现有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经销公司约为 7310 余家,专业型企业比例仅为 22.5%, 约为 1645 家,产值过亿的仅为 6%,全国仅 439 家,产品种类齐全的不足 1%;年申报专利 50 多万件,91% 为实用新型;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在产品品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均无竞争优势,整体落后 10 ~ 15 年。而市场销量中约有 67% 是依赖进口,高端装备、仪器仪表、特种行业所需的传感器约 96% 依赖进口,短板尤为明显,“卡脖子”现象尤为突出。

近年来,在各地产业政策推动下,多条 MEMS 产线动工 建设和相继投产,引发国内业界对 MEMS 产线产能利用率低、产量是否过剩等问题的疑虑。虽然,MEMS 技术先进性、工 艺可靠性、性能稳定性、服务优劣必将成为国内竞争和优胜 劣汰的评价标准,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但值得提醒的是,需要防止或避免一哄而上,以及出现“泡沫化”。更需要针对市场不同领域和场景需求,寻找主流产品的市场需求 以及规范化、标准化设计,提高产线的配套能力和运行效率。

例如重点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 家居、智慧建筑、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催生海量的传感器需求。因此,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面向全球市场,以优越 的性价比和可量化、标准、规范的服务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由此可见,国内如何建好、管好、用好 MEMS 产线,形成差 异化、特色化水平是值得思考的深度问题,也是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3 应对措施与建议

国内传感器行业大多为小微型企业,无论是总规模、创新能力、发展后劲都显薄弱,难以抵御国际多变的技术现状 和商业竞争格局,也难以应对国内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 发展推动下的快速增长和创新需求。

此外,小微型企业在国 外同类产品竞争中不具备优势,难以抵御进口产品冲击或管 控形成的缺口,以及市场准入门槛和行业壁垒。因此,结合区域特征和优势,构建“双生态”产业链,组成国际传感器产业园 —— 传感谷,聚集有明显特色的企业 和科研院所入驻园区,组成具有突出特色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实现年销售额过千亿元,并持续具备增长能力的国际化产业 园区是积极可行的。具体建议如下:

(1)做好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开展 国内外产业问题研究,制定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应的 产业政策。从产品工艺技术到应用场景、市场营销、资源配 置等多维度确立目标和内容,配置相应资源,落实具体责任。

(2)建立主题明确的产业生态体系。按照产业链结构和 内容,找准切入口,选择国内外相应的企业,针对性地招商 引资,避免造成产业堆积、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逐步培育产品创新与研发能力、上下游协同与配套能力,使产业链和 产业生态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

(3)挖掘地区产业基础市场、契合本地产业化需求。围 绕本地主导产业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产品技术方向。同时,需要挖掘本地市场需求规模,以及原有的产业协同基 础及配套能力。由本地化配套市场需求牵引,精准化引入产 业链中缺少的相关企业,在为本地提供产品技术市场服务的 同时,打造并成为产业园开局的新引擎。

(4)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考核办法。结合规划实施方案, 在避免单一追求税收和 GDP 的同时,对各项经济指标和园区 建设的阶段性任务进行分阶段考核。避免因周期长、技术突 破困难而失去信心、前功尽弃。

(5)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和资源配置力度。传感器企业对 技术和人才的要求较高,而且 80% 以上均为小微型企业,技 术创新动力很足,但因缺乏资源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地方除 了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外,还要拿出项目资金、人才引进、 生产场地、生活安置、公共配套等政策“组合拳”。

总之,发展传感器产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

4 结语

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属于困难与机遇并存的状况。尽管 在基础技术、产业协同、人才需求、资源配置、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各种矛盾和复杂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行业整体发展较快,产业化能力不断提高。

希望并期待抓好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有限 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精准施策,按照阶段性目标持续评价, 切不可盲目引进、产业堆积、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更期盼未来,通过传感谷及双生态体系的建设,推动国产传感器良性发展,让中国传感器能够在世界上占领一席之地,成为某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和闪亮名片。

作者简介:郭源生(1960-),男,陕西宝鸡人,北京理工大 学前沿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研究方向:传感器、物联网等。

通讯作者:胡瑜(1970-),男,山东济南人,天津仁爱学院 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智能制造、软件工程、工业互联网等。

专家档案

郭源生 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智能感知战略委常务副主任;全国3D大赛组委会副主任。智慧医疗与大健康产业专委会主任。原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北京邮电等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

参考文献

[1] 郭源生 .“传感谷”实现产业化集群式发展和行业振 兴 [N]. 中国电子报,2021-05-20.

[2] 杨青梅,孙建民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M]. 北京 :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4.

[3] 刘靳,刘仁,韩保君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 [M].3 版 .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13.

[4] 郭源生,吴循,李吉锋 .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5] 范茂军 . 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 [M]. 北京 :机械工业 出版社,2012.

0 阅读:0
传感器的奥妙

传感器的奥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