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奇石表面“色”的召唤力
二、玩石人在奇石表面石“色”构图的召唤力影响下所获得的审美趣味,它存在着哪些特点呢?
一方面,玩石人的审美趣味,它是玩石人在选择奇石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稳定性,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于是,那些审美趣味,它们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变得僵化,以致对超出这一审美趣味之外的其它任何对象都一概不予理会。比如,一些喜欢山水形状奇石的玩石人,他们可能会对具象类奇石不感兴趣。同样,比如,一些喜欢抽象类的“瘦、皱、漏、透”之“奇石形式”的玩石人,他们可能会对山水形状的奇石,或者是对具象类形式的奇石,不感兴趣。以此类推,一些喜欢具象类奇石的人,他们可能对山水形状的奇石不感兴趣,更对抽象类奇石没有感觉。显然,这些都是因为审美趣味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另一方面,审美趣味又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不断地审美消费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文化水平的提高等,一些玩石人的那些稳定的审美趣味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对于山水形状奇石的喜爱,笔者开始是偏爱它们的“形”,那些远山如“一”、微有起伏的形状,那些错落有致、有无适中的中景山水形状等,它们都是最惹人情思的。然而,自从发现长江石之后,特别是长江水墨画石之后,笔者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长江水墨画石《山风吹空林》(见图
图25-8 《山风吹空林》长江水墨画石 15*6*23厘米 吕沛霖 藏
24-8),天公地母运用水墨线条一般的勾勒的时候,是不是在该奇石表面营造了岑参在《暮秋山行》一诗中的景致: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那些树叶飒飒作响,就好像有人进入林中。于是,玩石人的审美趣味自然就被撩拨起来了,这种风过山林的景致,不是形状奇特的山水奇石所能够完美表现的。你看:在微青色的背景中,天公地母运用的水墨线条所勾勒的山中的树木,是不是将一幅清幽的山水画的那种闲静的幽致加入了寒冷、苍茫的冷境?由此,该石表面的石色、线条所形成的构图,是不是表现了一种清寒之境?于是,在这样的构图面前,玩石人获得了怎样的审美趣味呢?
笔者认为,这种审美趣味是凄清的,与孤独的心境有关。
同时,笔者认为,这种审美趣味还透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气息,生发出清逸之境——清远飘逸的境界。当然,清逸之境是美好景物和开放情怀结合的产物,具有完美的艺术张力,与清幽之境、清寒之境的内敛截然不同。
当然,这种清逸之境是一种才境,是一种化境,非有才力不能为之。
当然,对于审美趣味的这两个特点,玩石人需要辩证地看待:如果没有稳定性,玩石人的审美趣味就不会存在。同样,如果没有变异性,玩石人的审美趣味就不会发展,更没有活力。
《石道》(1-4卷)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