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汉末年,有这么一位神童,名字叫孔融。要说他小时候的事,那可太有趣了,特别是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过。
相传四岁的小孔融,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时,总是挑最小的那个吃。家里人一看,这孩子怎么回事,就问他为啥不拿大的。
他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年纪小,吃得少,当然该拿小的。”你说神奇不神奇?长辈们一听,心里那叫一个满意,觉得这孩子懂礼貌,还真是孔子的后代,祖宗的教导都没丢!
于是,孔融从小就成了“别人家孩子”的代表。
可你要以为孔融只会“让梨”,那就小瞧他了。
长大后的孔融,嘴皮子功夫更是了得,有一回他跟着父亲去见大名士李膺,结果被门卫拦下了。小孔融眼珠一转,直接对门卫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门卫一听,赶紧进去通报,李膺也纳闷,啥时候冒出个亲戚来?等见了面才发现,这孩子压根不是亲戚。结果孔融解释说:“您的祖先是老子,我的祖先是孔子,他们俩可是师生,这不就算亲戚了吗?”
李膺听完哈哈大笑,对小孔融的机灵劲儿佩服得不行。不过,旁边有人看不惯了,冷嘲热讽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聪明。”
孔融也不恼,微微一笑回了句:“是是是,看来您小时候肯定特别聪明。”这不明摆着在讽刺对方吗?众人一听,全乐了。
孔融这么机灵,长大后自然被朝廷看中,成了一名官员。但孔融有个毛病,那就是心直口快,见不得不公的事,谁都敢怼。
这在乱世可不是啥好事,没多久,他就被朝廷“外派”到了北海,成了地方官。虽然他在当地也干了不少好事,但奈何战乱频繁,他不会打仗,几次都败得狼狈不堪。
于是,“孔北海”成了他在北海治理的代号,但这称呼里总带着点调侃的味道。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孔融也回了朝廷。但孔融看曹操不顺眼,处处跟他作对。曹操想抓杨彪,孔融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曹操禁酒,孔融写文章讽刺他;就连曹操的儿子娶了袁绍的儿媳妇,孔融都能冷嘲热讽一番。搞得曹操每次听到孔融的发言,脸色都不太好看。
虽然曹操自诩爱才,但孔融实在太会找事了。最终,曹操还是找了个理由,把孔融满门抄斩。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孔融还跪求曹操放过家人,可曹操早已下定决心,绝不手软。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孔融的两个孩子却格外镇定,尤其是九岁的儿子,在生死关头,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意思是,巢都被打翻了,哪还能有完好的鸟蛋?
这八个字,成了后世的名言,而小孔融一家,也在那个乱世里,走向了自己的结局。
孔融的一生,虽有光辉,也有悲剧,但他的聪慧与直率,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