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过程中,一旦遭到拒稿,一定要找出原因,以便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所有有经验的研究者都遭遇过拒稿,要确立科学知识的效力,遭到拒绝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资深的同事或许还会告诉你,被拒稿件中的部分乃至全部数据最终都能得以发表。所以请记住:每个人都会经历拒稿。成功的作者之所以成功,在于面对拒稿以及录用时,都能够妥善地处理。下面是拒稿发生的可能原因和处理办法:
一、论文的内容不符合期刊的范围(例如文章内容可能过于专业、细化,聚焦在不恰当的主题领域,或不适合期刊的读者群体)
1)上述判断应该是编辑做出的(稿件还未送交审稿人),因此有必要修改自己的稿件,并考虑投给更适合的期刊。
2)如果上述判断是审稿人做出的,妥善处理审稿人在报告书中给出的意见,然后将修改后的稿件投给更适合的期刊。
二、论文在科学层面上存在明显峡陷
上述判断应该是编辑做出的(稿件还未送交审稿人),因此要对稿件做出相应的修改,争取能把文章最好的部分发表出来。
三、文章的语言或结构太差,无法送交审稿人
上述判断应该是编辑做出的,因此要对稿件做出相应的修改,然后重新投稿或将稿件投向其他期刊。
四、高水平期刊本身的拒稿率就很高,即使审稿意见(整体上)是正面的
1)细读编辑的回复,分析其中是否有鼓励性的话语(如“revise and resubmit")。如果编辑鼓励重新投稿,妥善处理审稿人在报告书中给出的意见,然后将修改后的稿件重新投出;
2)如果不鼓励重新投稿,妥善处理审稿人在报告书中给出的意见,然后将修改后的稿件投向其他期刊。
五、审稿人没有完整阅读稿件或未能充分理解其内容;审稿人提供给编辑的意见不够明确或遭到误读;某些原因激怒了审稿人,毕竟审稿人是难以捉摸的,审稿人有时也会扮演不利的角色。
1)向编辑提出申诉,尽管成功率不高,除非审稿人或编辑在评判稿件时确实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无论是申诉、重投还是将稿件投向其他期刊,在此之前,都建议结合审稿意见,合理地修改自己的稿件;
2)修改、重投或将稿件投向其他期刊。应修改原稿中引起误解的内容,使其更加清晰明确。如果重新投稿到同一期刊,在投稿信中告知编辑曾经出现的误解,列出审稿人给过的正面意见,并说明稿件具体做出了哪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