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骨峰战役,这场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激烈战斗,为什么能够载入史册?
当时335团团长范天恩,为什么在未获明确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率部奔赴战场?
1950年冬天,抗美援朝战火正烈。
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的范天恩,彼时不过28岁,已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在进入朝鲜之前,他便曾放出豪言:“用一个团灭掉美军一个师!”
这句看似狂妄的言语背后,是他对自己部队战斗力的绝对信心。
然而在进入朝鲜后的第一次战斗——飞虎山阻击战中,范天恩不仅兑现了承诺,还让他的名字被牢牢刻在了抗美援朝的史册中。
飞虎山是美军北上的要道,一旦突破,志愿军将面临极大的战略被动。
范天恩带领335团在此坚守了整整五天五夜,击退美军57次强攻,歼灭敌军1800余人,硬生生将敌人挡在了阵地之外。
战斗惨烈到什么程度?
335团自身伤亡超过700人,几乎是以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防线。可范天恩却一直坚守着“死守阵地”的命令,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让美军前进一步。
实际上,在这场战斗中,范天恩并未完全了解上级的作战意图。
战前,志愿军总部的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用防线吸引美军深入后完成反包围。
但由于担心泄露战术意图,军长梁兴初并未将完整计划告知范天恩,只是下达了“坚守阵地,阻击敌军”的命令。
因此,范天恩全力以赴,殊死抵抗。
直到上级下达“主动撤退”命令时,他仍然愤怒不解,质问:“我们拼死拼活守了五天,现在却要撤退?”
撤出飞虎山后,范天恩原本的任务是配合40军攻打德川。
他接到命令的同时,335团唯一的一台电台损坏,导致与上级失去联系。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范天恩做出了一个看似“违规”的决定——不再前往德川,而是主动率部寻找38军主力,直面美军精锐部队。
没有明确命令、没有通讯保障,这样的决策无疑极具风险。然而,这个决定,最终却成为松骨峰阻击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
长途奔袭百余公里,范天恩带领335团夜行军,仅凭地图与指北针摸索前进。在途中,他们抓获了数名南朝鲜军俘虏,从俘虏口中得知38军主力方向。
终于,在极度疲惫之下,他们追上了38军的主力部队。
而此时,112师师长杨大易正愁眉不展——松骨峰成了美军南撤的必经之地,但部队兵力已经耗尽,无法再调动任何力量阻击。
就在这关键时刻,范天恩带着335团“神兵天降”。
松骨峰不过是一座海拔288米的小山,但因其紧邻公路与铁路,控制着敌军南撤的生命线。
美军第2步兵师正准备沿这条路撤退,而范天恩带领335团接到的命令很明确——坚守松骨峰,绝不能让美军突围。
当夜,1营3连作为先头部队率先抢占松骨峰东侧无名高地,战士们刚刚开始构筑工事,便看见了敌军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出现在不远处的公路上。
面对美军的机械化洪流,3连没有提前开火,而是沉住气,直到敌人进入射程20米以内,才突然开火,瞬间击毁美军前方车辆,打乱了敌军阵型。
美军毕竟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随即便发起了第一次反击。
百余名美军士兵在重火力掩护下冲向3连阵地,但凭借着坚固的野战工事和志愿军战士顽强的战斗意志,3连成功击退了美军的首次进攻。
接下来的战斗愈发惨烈。
美军显然意识到了3连的阻击威胁,调集了更多兵力,并出动大量飞机实施轰炸。整个松骨峰被炸成了焦土,3连战士的防御工事几乎被摧毁殆尽。
范天恩并没有让3连独自承受这份压力。
他违抗了原本“各守各阵地”的命令,主动命令三营的火力支援3连,并派遣一营1连从侧翼发起反击,有效牵制了美军的攻势。
战斗持续到第五次美军进攻,3连已损失殆尽,仅剩下7人还能继续作战。但他们依然坚守在阵地上,哪怕子弹打光,也用刺刀与敌人进行最后的白刃战。
连长戴如义在阵地上被炸断双腿,仍坚持作战至牺牲;战士邢玉堂被凝固汽油弹点燃,仍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一场真正的血战,用生命去捍卫的阵地。
最终,范天恩率领335团全体反击,一举击溃了美军第2步兵师,彻底完成了松骨峰的阻击任务。战斗结束后,3连150名战士,仅剩7人生还。
他们守住了阵地,守住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范天恩的名字,也因这场战役被永久载入史册。
魏巍在参观松骨峰战场后深受震撼,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扉页上写下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范天恩同志,你们才是这本书的作者。”
范天恩的战术果敢、对战场态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士兵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都体现了真正的指挥艺术。
即便在失去联络的情况下,他依旧能做出正确决策,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官的素质。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335团那种根植于志愿军血脉中的坚韧与牺牲精神。
松骨峰的胜利,是范天恩个人军事才能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钢铁意志的体现。
时至今日,这场战斗仍然被后人铭记,不仅因为它的惨烈,更因为它展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有人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铸成不可逾越的长城。
参考资料:《松骨峰为证: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知网 作者:郑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