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赴雄县开展社会实践暨首都大学生雄安行活动

燕赵时讯 2025-03-24 15:06:49

3月22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师生赴雄县开展社会实践暨“首都大学生雄安行”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参观调研等形式,深度解码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探寻雄县产业创新与城乡融合的协同发展路径,为深化校地合作注入新动能。

当日上午,师生一行走进雄县德韵博物馆,在文物与史料中触摸雄县的千年文化脉络,感悟新区建设过程中对历史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随后,深入张岗乡开口二村蘑菇种植仓项目,近距离观摩智能化菇房等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场景,见证“党建+科技+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样板。

当日下午,师生分为两支实践组,分别聚焦“产业创新”和“城乡融合”两大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切身感受雄安这座“未来之城”的创新魅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创新”实践组在雄县人才发展中心参加座谈,集中观看雄县宣传片,雄县人才发展中心、县商促局等单位负责人就同学们关注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产业发展情况和央企国企疏解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宣讲介绍,清华校友代表分享了在雄安工作成长的经历收获,校地间展开热烈交流。随后,实地参观河北帅康座椅有限公司和河北泰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调研雄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运营情况;参访高新区管委会与中试基地,深入了解重点产业和产业平台的规划布局;参观芯联新(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直观感受科技创新魅力,切身体验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实际转化。

“城乡融合”实践组来到雄东片区兴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倾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并与回迁居民代表畅谈生活新变化。在创工坊内,“上楼安家、下楼就业”的“家门口就业”模式让师生们感受到新区对民生福祉的务实服务。在雄州镇黄湾村,团队沉浸式体验红色展览馆、民宿集群与现代农业产业园,从“红色基因+绿色产业”的双重维度,解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雄县样本。在龙湾镇胡各庄村,“无废乡村”建设成果令师生赞叹——垃圾分类、提篮购物、闲置物品交易流通等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智慧。

此次活动,以“行走的实践课堂”形式,实现了社会实践与“首都大学生雄安行”的有效融合,既展现了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和雄县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也为校地协同育人开辟了新路径。下一步,雄县人才发展中心将持续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化“首都大学生雄安行”品牌系列活动,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新区建设,让高校智慧与雄县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共进,以奋进之笔、创新之墨共同书写“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城市发展新篇章。

践悟分享: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黄潇:此次参访,“未来之城”的城乡融合发展图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当德韵博物馆将文物与规划沙盘并置,历史底蕴开始为现代发展筑基;当张岗乡蘑菇仓的智能农业以供需关系为切入点,现代科技也不再冰冷,得以照亮乡村振兴的土地。从兴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深入群众、发展群众到雄东片区创工坊带领居民以劳动共创未来,“人民城市”的温度在这里得到诠释。无论是黄湾村的现代农业,还是胡各庄的非遗工坊,大胆创新、脚踏实地使得乡村振兴在这里得以实现。雄安以生态为底、人文为魂、创新为翼,走出了高质量发展新路。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李若冰:此次雄安之行,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里的发展潜力与独特魅力。我们支队实践立足科技创新的战略角度,紧扣雄安定位,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城市规划和人才引进政策。我惊叹于雄安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建设与产业创新发展之间达成的平衡。从这个中国向世界的展示窗口,我看到了“未来之城”的先进理念,也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幸福图景。

报道:通讯员王建秀

来源:雄安之声

0 阅读:5
燕赵时讯

燕赵时讯

网眼观天下,聚焦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