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政府大院”,你会想到什么?高高的铁门?严密的保安?这些或许是你我心中政府机关的刻板印象,而最近安徽舒城县县委大院的一则消息,刷新了我的认知。这座县委大院不仅出入自由,还能上厕所、停车,更令人诧异的是,还有可能和县委书记一同用餐!
关键是——10个馒头、2个菜、一份饭和一碗汤,竟然只要17块钱。县委大院,随便进,随便吃,还能跟县委书记一桌,这能是真的吗?
事情得从最近的一则记者探访说起。11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安徽舒城县这个“特别火”的县委大院。虽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倡导政府“接地气”,但真要做到对百姓完全敞开大门的并不多。舒城县却不同,几十年来,他们的县委大院不仅大门常开,还成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在上午10点左右到达县委大院,发现这里的气氛非常轻松。大门没有保安拦人,来来往往的车辆也不需要特别登记。一些居民骑着电动车、拎着菜篮子大摇大摆地进去;还有的市民穿着工装,进来上厕所后又匆匆离开。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里就像是“你家隔壁的邻居家院子”。
“这样的地方真的可以随便进来吃饭吗?”记者带着疑问直奔县委食堂。快到中午时分,食堂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候的人有男有女,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的戴着工地安全帽,有的拎着包裹,看上去完全是普通老百姓。
窗口边的价格牌显得特别醒目:米饭0.5元一碗,素菜2元起,荤菜4元起,还有免费的汤。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价格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无论是百姓还是县委书记,大家吃的东西和价格都一样。
记者决定自己体验一把,点了两个菜、十个馒头和一碗米饭。加上汤,总共花了17元,分量足到两个人吃完全没有问题。细看菜品,荤素搭配得很用心:青菜清爽入味,红烧肉肥而不腻,还有一碟酱牛肉,完全不像一些人印象中“政府食堂饭菜简单”的样子。
从食堂工作人员的口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开放政策其实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从我小时候起,这里就是这样了。”一位负责后厨的大姐笑着说,“外面的老百姓爱来这吃饭,我们都习惯了。”
除了价格亲民,这里的管理方式更让人暖心。为了让老百姓不必和县委工作人员争座位,食堂早早实行了“错峰用餐”:上午11点到12点是普通市民的饭点,12点后才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时间安排。这样不仅方便百姓,也避免了就餐高峰时拥挤的状况。
更让记者感叹的是,这里的开放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吃饭”上。在县委大院内,有一排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还有一些空旷的停车位,供附近居民停车。
不少网友对这件事感到好奇:为什么舒城县县委大院能保持这样的开放性?事实上,这一做法与地方政府一直以来的“平民化”管理理念分不开。舒城县,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
这里没有特别繁华的城市景象,也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园区,但却有一种质朴和真实。舒城县委大院的开放政策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和县城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开放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舒城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机关的建设也很普通,当时的县委书记提出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县委大院是为人民服务的地方,既然老百姓生活有需求,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放一点?”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委大院的食堂逐步对外开放,从最开始仅限于工作人员家属到后来接纳附近居民,再到如今完全无门槛。几十年过去了,这里已经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
而且在舒城县委大院的食堂里,无论是县委书记还是普通居民,大家都站在同一个窗口,点着一样的饭菜。没有“领导专座”,也没有“特供菜”。来这里吃饭的老百姓,有的人只点一碗米饭加一个素菜,花费不过三四元;而一些家庭则会选择鱼、肉、蔬菜一应俱全的搭配,十几块钱也能吃得很满足。
舒城县委大院的开放并不只是为了吃饭,更是一种“无障碍交流”的体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机关的大门往往给人一种神秘感,而舒城县的县委大院却完全颠覆了这种印象。
百姓可以进来停车、上厕所、吃饭,甚至有时候还会在院子里休息。这样的大院,不仅没有距离感,反而像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这样的管理模式并非没有挑战。据县委工作人员介绍,最初实施开放政策时,也有不少争议。
有人担心开放会导致秩序混乱,有人觉得食堂面向公众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老百姓的自觉性远超想象。如今,县委大院每年接待上万名市民,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和纠纷。
舒城县委大院的开放不仅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更是一种理念的表达。这个大院传递出的信息是:政府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应该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县委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一个厕所、一个停车位、一顿饭看似小事,但如果我们做到了,百姓就会记住。”
从“吃饭自由”到“厕所免费”,再到“停车随意”,舒城县县委大院的开放让人看到了一种“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模式。它不仅是一顿饭的故事,更是一份烟火气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