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建议:给自己的选择越多越难成事!

白水有话 2024-09-05 10:45:24

以前常听长辈们说:多一门技术多一条路。在电视里面也经常看到诸如“三十六行样样精通”等说法,便一直认为掌握的技能要越多越好。

成年以后,进入社会时也一直坚信这个理念,于是热衷于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也前前后后陆续学习了编程、设计、运营等,甚至在编程上还学习了多种编程语言。

不仅如此,在爱好上也同样认为应该多多益善,今天和朋友打打桌球,明天和朋友去旅游,什么游戏、电影、乒乓球、羽毛球、骑车等很多方面都曾涉猎。

刚开始因为都懂一点,确实比较受欢迎,和谁都能玩一玩,也感受自己什么都懂,虚荣心可谓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自觉的沉浸其中。

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往日的朋友也都慢慢成长,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工作,才发现他们好像都摸索着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方向,并且朝着目标前进,而自己却迷失了方向。

看上去好像什么都会,实则什么都不会,尽管在各个领域都能说道上两句,但都不过是浮于表象的浅薄之言,对于不懂行的人还有几分威慑作用,而在真正的业内人士看来都是纸上谈兵。

不仅在别人眼里如此,自己也因为过多的技能而变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去深耕,便不敢作出选择,长此以往便只能原地踏步。

直到近两年慢慢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开始有意识的去调整,尽管当下依旧没有取得特别耀眼的成绩,但在某些领域至少有了一些自我突破。

我将以往众多爱好几乎全部丢弃,当下基本上只保留了跑步和徒步两项爱好,并且几乎将所有投入爱好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跑步上,这也使我成为了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并且能取得一个对大众来说,勉强还说得过去的成绩。

以往看书也是从来不在意书籍的领域,来者不拒,想着通过阅万卷书的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一本百科全书,结果也是如此,和上述情况一样,各个领域都能涉猎一二,但却尽是皮相之见。

正是如此,让我在一岁岁的成长中明白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要想真正掌握某一项技术,肯定是需要用足够多的时间去打磨,如果过多则会让时间被分散。

董必武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它顾。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更多的去掌握技能或知识并非不可,但前提是先用全部精力去将一门学科研究透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再学习其它的。

《曾国藩家训》中也曾言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大概意思就是要想将学业研究的精深透彻,没有其他方法可用,只有专注方可。常言说:“技能再多并不能养活自己”,便是学习要专精的道理。

不仅如此,历代文人骚客的观点和各类书籍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此的见解。世人大多都认为愚公很傻,花费一辈子时间去移山,其实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有所成就,所欠缺的正是愚公身上这种专注和坚持的力量。

《伤仲永》的故事便是反面案例之一,虽天生神童,却因为父亲爱财,未能持续专注的学习,四处卖诗,最终变成了一个和他人无异的普通人。

神童尚且如此,如果普通人还不能静下心来专注一科,可以想象最终的成就势必不会太高。

反观司马迁用时十四年写完一本《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才完成,最终成为我国一部史学名著。

不仅是古人,近现代诸如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黄旭华、吴明珠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哪位不是用一生时光去钻研一件事情,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份孜孜不倦的专注才使得他们取得最后的耀眼成果。

保持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很难,不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难需要攻克,还要日复一日的在黑暗中摸索,被枯燥和失败的所包围,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在前行的道路上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里程碑。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