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纪70年代,电力短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于1981年立项筹建首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选址浙江海盐县,毗邻上海与杭州。
尽管面临无经验、高造价及核安全忧虑等重重困难与反对声音,秦山核电站依然毅然上马,其每年巨额税收与34年安全运行,有力回应了当初的质疑。
能源困局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电力供应却如同一个沉重的枷锁,牢牢地限制着国家前进的步伐。
用电量的激增与电力生产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能源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将目光投向了核能,这一蕴藏着巨大能量的新兴领域。
核电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正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以美、英、法、苏为首的核电强国,以及其他不断加入核电发展行列的国家,共同谱写着核能规模化发展的序曲。
八十年代初,全球核电发展更是迎来了高峰期,各国纷纷加大核电建设力度,将其视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发展核电并非坦途,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使得中国在核电领域几乎处于一片空白。
国内缺乏核电建设经验,核电站的造价也令人望而却步,这些都给中国的核电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更重要的是,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泄漏事故的阴影挥之不去,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忧情绪日益加剧,社会上反对发展核电的声音此起彼伏。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能否建造出安全可靠的核电站?这个疑问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成为当时社会热议的焦点。
秦山核电站的诞生
尽管困难重重,反对声浪不断,但中国并没有放弃发展核电的决心,华东地区缺煤少油的能源现状,以及日益严峻的用电问题,都迫使中国必须寻找新的能源出路。
核电成为了解决能源困境的必然选择,1981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首个30万千瓦核电站项目,标志着中国核电事业正式起航。
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浙江嘉兴海盐县,这个距离上海和杭州分别约120公里和92公里的地方,最终被选定为中国首座核电站的落脚点。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部分人对核电站的安全性表示担忧,担心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另一部分人则对中国自主建造核电站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质疑和压力,中国核电建设者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1985年,秦山核电站正式破土动工,然,就在一年之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核事故,这无疑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公众的担忧情绪再次被点燃,反对的声音也更加强烈,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核工业建设者们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有能力建造出安全可靠的核电站,他们深知,这条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历经五年多的艰苦奋斗,1991年12月15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终于到来。
中国大陆第一座民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没有核电的历史,也宣告了中国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伟大胜利。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七个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是对质疑者的有力回击,更是对中国核电事业的巨大鼓舞。
1994年4月1日,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年发电量达到17亿千瓦时,为缓解华东地区电力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单一机组到核电基地
秦山核电站的成功投运,仅仅是中国核电事业的开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中国开始着手规划秦山核电基地的扩张和发展。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中国核电建设能力的全面检验,首先启动的是秦山二期工程,1996年至1997年,秦山二期1、2号机组相继开工建设。
汲取了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秦山二期工程采用了更为先进的65万千瓦压水堆机组。
经过近八年的建设,2002年和2004年,1、2号机组分别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为中国核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秦山二期扩建工程3、4号机组于2006年4月开工,并于六年后竣工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秦山核电基地的发电能力。
与此同时,秦山三期核电站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98年6月8日,秦山三期核电站正式开工。
作为中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采用了加拿大提供的重水反应堆技术,2003年7月24日,秦山三期核电站建成投产,为中国核电技术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5年初,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秦山核电基地现有9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
至此,秦山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65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成为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规模最大的核电基地,被誉为“国之光荣”。
从最初的30万千瓦单一机组,到如今拥有9台机组的庞大基地,秦山核电的壮大之路,见证了中国核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核电人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
秦山核电的贡献与担当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华东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更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彰显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截至目前,秦山核电累计发电量已超过8400亿千瓦时,年度发电量和上网电量在全国核电基地中稳居榜首。
按照全国核电标杆上网电价0.43元/千瓦时计算,84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可实现3600多亿元的营收。
即使扣除核电站的运营、维护成本,也早已收回了当初的投资金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从80年代至今,秦山核电累计投资850亿元,相当于三峡水电建设的三分之一,这笔巨额投资,不仅换来了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数据显示,秦山核电累计缴纳税费超过568亿元,近年来年均纳税额近70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还带动了周边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企业超过110家,吸纳从业人员近2万人,总产值超过320亿元,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核电产业集群。
除了经济效益,秦山核电站的环保效益同样显著,累计发电量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62亿吨,二氧化硫370万吨,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碳市场的交易价格,减排的7.6亿吨二氧化碳价值超过300亿元,这体现了秦山核电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秦山核电站始终秉持着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不影响机组原有发电量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秦山核电站将核电机组剩余的热能供应给海盐居民,使海盐县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首个实现核能供暖的县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清洁、经济的供暖方式。
此外,秦山核电还积极投身于同位素生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国家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4年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秦山核电站交出的最好答卷,周边阡陌纵横,风景如画,海盐居民人均寿命达到80岁以上,超过了浙江省平均水平,当地的空气质量同样居于浙江前列。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秦山核电站的安全可靠性和对周边环境的友好性,让民众放心,对环境无害。
秦山核电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卓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在于其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绿色发展的理念。
从最初的设计建造到后期的运营维护,秦山核电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秦山核电积极探索核能的清洁利用方式,推动核能供暖等项目的实施,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展望未来,秦山核电将继续秉持安全、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核电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管理,深化核技术应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同时,秦山核电也将继续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秦山核电,这颗闪耀在东海之滨的“国之光荣”,必将在未来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