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
2年前的2022,Apple TV默不作声地上架了一部新剧:《人生切割术》。
坦白说,这剧名初听起来挺Low的,但没想到人家作品质量不错,愣是凭借着磨唧的周更+高概念设定+职场惊悚,以及超稳健的口碑表现,牢牢抓住了每一个观众,成为打工人在996之余的智力谈资。
从中,有人看到了科幻惊悚,有人看到了资本奴役,有人看到了自我异化。
他们跟所有的观众一样,无不对本剧表达出足够的关注与褒奖。
然而,《人生切割术》鬼使神差地演绎了什么叫好看不火。
有网友为了最后一集捶胸顿足:
实话实说,本剧能有这样的风评,绝非浪得虚名。
曾经的这部剧集强到什么地步?
就强到... ...你看了一整季,似乎什么都看明白了,但细细想来,其实什么都不明白。
特别是最后两集,出色的场景调度+高效剪辑,令人屏气凝神,也算是把高概念落到了实处。
随后启发观众不断地延伸讨论各种剧情的可能性。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本季没有一个终结性的收尾,大家还需要静待填坑。
而那些坑则笑眯眯地,似乎在说:
亲,这边建议您别在场外围观,尽快入坑噢。
1、入坑《人生切割术》设置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背景:
一家名叫卢蒙的公司能够给他的员工实施“脑部分离术”,就是在员工脑袋里植入一个芯片,用于切割记忆。
当员工上班,上了电梯,唤醒他的工作记忆,使其失去生活记忆。我们称之为innie。
当员工下班,下了电梯,唤醒他的生活记忆,则失去工作记忆。我们称之为outie。
这就有意思了,一个人会被某种“先进而可怕”的手术分离为2类记忆,实现工作版本、生活版本的人生切割。
做法看起来很美,似乎达成了不少社畜的平生夙愿。
然而,这做法其实对内、对外都不公平。
比如,对于工作版本,电梯门一关一开,就是全新一天,没有任何精神休养期,永久处于上班状态。
对于外部版本呢?
不用上班,没有烦恼,也没有了“闭环、打法、对齐、沉淀”等各种废话,月月有收入,感觉美美哒。
可是,每一天都缺少了8小时的记忆,按双休的话,一个月就是176小时,一年就是2000多小时,无形中,生命周期被缩短了。
更别说,剧中已有人替我们问出了:如果工作时间,他们在让你杀人呢?
这就可能悲剧了。
OK,背景清晰,来看故事。
马克是一所大学的历史老师,由于妻子出车祸离世,他痛不欲生。于是,他主动做了分离术,加入卢蒙公司。
如此,起码一天有8小时会忘掉这段痛苦记忆。
公司里,马克就职于宏观数据精检部,听这名字就很“今日头条”,可惜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这部门的核心工作就是盯着电脑屏幕,挑选让自己感到恐慌的数字,然后丢到文件夹里,远不如西二旗的朋友们那么高端。
马克他们是个四人组,原来的部门leader佩蒂莫名其妙地离职了,马克被任命为新的leader。
上任第一天就负责完成新员工赫利的入职。
赫莉身材不错,但脾气不小,她很不喜欢这份工作,想尽各种办法要离开,包括并不限于上吊和自残。
然而,外部版本、生活中的赫莉就是不同意。没辙,毕竟外面的她才是老大,而内部赫莉只能静待时机。
同样的困扰也发生在了同组的欧文与迪伦身上。
前者是因为同性之爱:
后者是因为在生活中突然被唤醒工作记忆,知晓自己有个儿子。
至于老好人马克,在好朋友佩蒂的引导下,他也蠢蠢欲动。
于是,宏观数据精检部的四人因为各自的原因,都表现出了“觉醒”的态势,他们跟观众一样,都迫切地想闹清楚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
事态很快就要失控,“忍无可忍。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
临近季终,三人的确在迪伦的帮助下成功了,可这真的是“成功”么?
看到这里,上述这些仅仅是主线剧情。
除此之外,剧集还配备了大量助推情节发展的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有暗示,值得细细推敲。
从而造成了开篇所说的:我们看懂了主线,但又一头雾水。
. 卢蒙公司是干嘛的,不知道。
. 马克他们是干嘛的,不知道。
. 各种部门都是干嘛的,不知道。
. 伊根的轮回仪式,不知道。
线索太多,又支离破碎。
再加上,本剧放弃了完全的上帝视角,我们始终与马克一样,靠着有限的线索来推断可怕的真相,就像是生活在二维世界的线条人,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线段。
这让观众们找到了久违的解谜乐趣。
既然如此,横竖一死。
咱还是躬身入局,主动入坑。
2、惊悚尽管我们还不知道故事背后的真相,但从中也不难发现《人生切割术》创造出别致的惊悚感。
一开始,剧集就套上各种“苹果美学”,开启视觉收割。
卢蒙公司,可谓强迫症的最爱。
对称、极简、大量的纯色色块布局,干净到令人发指。
圆形公司就像是库比蒂诺市的苹果大楼。(实际上是取景地是贝尔实验室)
后来,就越来越不对劲。
洁白的走廊,百转千回,宛若迷宫,又好似大脑的皮层结构,通往一个个记忆节点。
由于分离层位于大楼的底部,这里没有一扇窗户,似乎也没有能够令人舒缓透气的地方。
更别说,一旦工作出错,还会被带到休息室。
微弱的灯光照不亮狭长逼仄的走廊,感觉两边的墙壁随时会挤压过来,令人窒息。
而对面的门默默打开,会露出一张阴郁的脸。
这哪是休息室,简直是职场梦魇。
若说只有卢蒙公司这样,还则罢了。
谁想到,公司之外的世界也浸满寒意。
小镇上,人迹罕见,冷落无声,一派肃杀之气,亦非烟火人间,勉强算是社恐人群的洞天福地。
可怕的是,这小镇名叫基尔(卢蒙公司创始人的名字),而且半个镇子的人都为卢蒙工作。
从里到外,透着诡异。环境便已营造出足够的惊悚氛围。
3、主菜氛围到位,主菜上场。
在这样的世界观设定下,剧集首先展开了对人类自身的进一步解读。
比如,回答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
这有啥好回答的?
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长得不一样。
不对。
样貌,只是我们的区别之一。
若再走心一些,就会发现是不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不同的你我。
这些经历,经过分类存储,在被赋予不同的认知、理解和情绪表征后,形成了记忆。
而“记忆是构成我们人性的基本结构。”(UCLA心理学教授阿尔奇诺·席尔瓦)
极端点说,如果把我“格式化”了,再灌入你的全部记忆,随后把我“开机”。
此时的我一定坚定地认为“我”就是“你”,尽管照镜子时会好奇,为啥跟记忆里的自己长得不一样。
因此,剧中这些经过了分离术的人,可以说是人工地进行了人格分裂,将一个人独立为2个。
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记忆联系,也无法相互感知和理解。
当出现矛盾时,就没有了“求同存异”,所谓的和解更是难上加难。
故而,生活中的赫莉拒绝了工作版本的离职申请,前者根本不知道后者在怎样的压抑环境中,进行着什么样的工作。
这种割裂感甚至影响了她的底层人格,导致自我异化。
对她而言,工作中的赫莉只是依附于自己的私有物件,可以随意支配、使用,她知道,但她不理解,也不在乎:“我是一个人,你不是,做决定的是我不是你。如果你敢动我一根手指头,你记住了,我会让你后悔到生不如死。”
不过,上述这段基本是围绕前8集的胡扯,错就错在没有考虑赫莉的身份。
而她的身份也是本剧一大悬念,尽管在第一集就已埋下了伏笔,但直到季终才舍得给出答案,令人虎躯一震。
其次,剧集启发我们展开对资本奴隶与自我奴化的思考。
马克思定义出人类解放思想中的“劳动-闲暇”模式,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
在生产力尚未得到极高度发展,人类还没有获得美好生活的全面胜利时,“劳动-闲暇”模式是人类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劳动创造闲暇生活的空间和物质基础,闲暇反过来创造新的劳动生活。
二者以不同的比重存在于各个时代之中。
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人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兴趣、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从而走向全面发展。
然而,该模式在《人生切割术》里也被完全地割裂了。
可以看到,一方面,卢蒙公司对员工提供了非常好的福利;
另一方面,它又实行严格的控制,这种控制更重要的是对思想而言——从企业价值观、创始人崇拜,到激励政策,再到休息室中的各种奇葩手段,完全从人格上抹杀掉人的独立思维,从而实现精神奴役。
可悲呀,科技的进步并没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助推人类获得自由,反而成为了资本帮凶,让人们继续处于奴役之中。如今,随着AI的大行其道,后果更加严重。
此时此刻,资本控制只不过换了个新皮肤,本质上,整个过程阐释了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揭示了资本权力下的对抗性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
甚至于,“温水效应”让劳动阶级坦然接受了既定身份,达成了某种“奴隶”的自觉,或者说习得性无助,一如剧中的迪伦,不仅炫耀工作成绩,还要加剧整个部门的“内卷”。
映射到现实,包括可能还在加班看这篇推文的你。
我们都知道,内卷对应着无意义的竞争和无休止的内耗,但,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更可怕的是,整个世界似乎都被一只无形的手鞭挞、催促着。
消费主义盛行之下,也不断地通过各种营销策略来制造焦虑,创造需求,让我们陷入其中,在“劳动-闲暇”的二元模式里都成为资本剥削的对象。
最后,《人生切割术》并不满足,它还有更大的野心,不仅仅是嘲弄一把“新奴隶制”,还要构建起更深层的心理恐怖,特别是涉及到年迈CEO的轮回仪式,如果这种“轮回”真的是某种程度的“永生”,那“分离术”就会有着更为可怕的目的。
4、期待《人生切割术》的第一季业已收尾,欧文代表四人组发出了人生最强音:“让我们把这里夷为平地吧。”
诚如欧文所言,最后一集也的确过瘾,有种“德妹”(《西部世界》女主角)附身的既视感。
可惜,相对于欧文的决绝,剧集本身挖的坑确实不小,显然不可能一次填平。
因此,就成了很多朋友不感兴趣的出发点——节奏缓慢,到处都弥漫着忧郁的情绪,坑多且无趣,堪称《黑镜》+《办公室》的畸变体,非暴力版的《记忆裂痕》。
好在本剧氛围拉满、悬疑到位、细节十足、“挖宝”乐趣多,值得为下一季有所期待。
更别说,单凭这剧集颇有意境又魔性的片头,就足以抵上一颗星。
2024年4月,《人生切割术》第二季宣布杀青。
2025年1月17日,我们就能看到他们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