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什么国庆档,说个「老片」。
是的,《逆行人生》这片的热度早已过去。
此时再回看下,会更加冷静些。
话说,同样的主演,同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为什么《逆行人生》就没有取得《我不是药神》那样的高口碑和高评分?
药神9.0,逆行6.7。
莫非因为这次的导演是徐峥,不是文牧野?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而接下来的就不怎么好笑。
那么,今天就谈谈为啥《逆行人生》成为了这种争议之作。
先说第一点吧。
谈及本片,大家都听过,有个高赞的评论是这样的:「穷人花钱看富人拍电影」。
这话乍一看像那回事儿,其实一想,站不住脚。
话说哪一部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是富人拍给穷人的。
即便是《我不是药神》里,徐峥不也是个卖神油的小商贩吗。
但凡是个演员,过的不都会太差吧,怎么说也比我们这些穷人过得好。
所以说,这个评价不准确。
不过,我们要注意一个时间点。
《我不是药神》是2018年的电影,《逆行人生》是2024年。
这6年发生了什么,也都是显而易见。
当然这些在本片中也有所呈现,后面会谈到。
时代不同,人们的接纳度和心理状态也不一样,换句话说,如今的敏感点很多,一句话就容易炸。
OK,第二点,接下来延伸,所谓「穷人花钱看富人拍电影」的背后是什么?
消费苦难、美化苦难。
你看,即便劳动人民都这么努力了,被车撞了也要拿单王,又能怎么样?这显然已经触及到了中国人最深层的一个痛点,即:勤劳致富。
你说这怪徐峥吗?
站在大胡子的视角,也不能全怪他。
大家的阶层不一样,视点不一样。
对喽,问题就出在这里,视点不同。
所谓逆行人生,是谁的逆行?
是那些外卖骑手吗?
不是,是曾经的中产阶层,高级程序员代表跌落后的逆行人生,不是他杨大山、不是仇晓敏,更别说什么老黑、老扣,都不过是高志垒在逆行中的背景和衬托。
这也是很多观众反映出的片子问题——并不够写实。
作品中的写实都是一些典型片段所堆积出来的背景而已。
第三点,之所以本片没有取得佳绩,最重要的还不是上述2点,而是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它只是将这层布撕开了一个口子,却没有舍得撕破。
这个口子不撕破,大家看不见伤口的溃烂程度,也不知道要怎么治疗或治愈,只能看着伤口在不断冒血。
所以就有了这种略带矫情、煽情的作品。
经济下行、消费降级、中年危机、大厂裁员、年龄歧视、行业内卷、算法控制,片中都出现了,可是仅限于此。
甚至于连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保安、交规这些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的那个恶性循环,时刻透露着荒诞与无奈,片子也不敢多言。
同时,又充斥着非黑即白的观点,所有的外卖员都是「好人」,所有的软件公司同事都是「坏人」。
表达不足,挖掘不深,再整合上还债、白血病、家人生病等等一系列苦难集合,然后,就进一步加剧了本片「消费苦难」的嫌疑。
只能是让高志垒站在台上,然后被公司发现,实现下一阶段的逆袭人生吧。
换句话说,片子没有满足或达到观众的期待,才有了上述的各种争议。
观众就是期待一部能够真切反映现实,哪怕是血淋淋的,至少看到是怎么回事儿,治不好,也知晓病痛,给了可治疗的希望,或者让人关注,让人反思。
可惜《逆行人生》没有。
所以就只好这样了。
好吧,啰嗦了半天。
说句公道话,怎么说了,中国人的毛病。
问题丢完了,说些片子的优点。
第一,摄影与剪辑调动出了前半段鲜活的状态,还是不错的。
第二,给了很多小哥哥、小姐姐一些基本知识普及,知晓了外卖员这个群体的不易。
补充一句,这社会的普通人都很难、很难。
我没有刻意拔高这个职业或岗位的难处,只是平日里我们可能不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背后原因,现在至少让部分同志知道了一些。
第三,顺着第一点往下谈的话,就是这片给了一个窗口。
其实我们都被算法绑架,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你消费的内容、刷的短视频,永远都看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不同圈层看到的东西可以说天差地别,如果没有本片的话,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去关注或者发现这群人。
是的,只是发现和关注,谈不上共情。
为啥,没有为啥。
所谓共情只是自己给自己戴上了一套滤镜而已。
可以说,让人看到,在当今这个创作环境下也不失为一种表达。
毕竟骆驼祥子没抖音,想直播,想表达也没个门路。
所以,才有了「要奋斗,不能躺平」,不是么?
最后,只能感叹,中国电影又失去了一个好机会和好题材,毕竟这片土壤依旧需要有深度和力度,又带有批判与反思的现实主义作品。
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是去编造,或变相地讲述一个现实故事,而是能够激发出背后的那些深层的东西。
唉,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如今是2024年,不是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