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元节,那么,请教个问题:人死了,会去哪里?
没死过,咱确实不知道。
倘若科学点说,死了就是死了,没有哪里不哪里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个人了而已。
尽管在地球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但没了就意味着个体的消亡,同时精神也不复存在。
害怕不?
小年轻们自然不会害怕,可终有一天我们要直面死亡。
那么,人为什么会怕死?无非如下几条:
1、人不怕死,怕的是死亡前的痛苦。
2、人不怕死,怕的是对死后世界的陌生,未知的迷茫造成心理严重负担。
3、人的欲望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不甘心,因此怕死。
可以说,世界上99%的人都怕死,剩下的1%其实也怕,但恐怕还没有机会表露出这种特征时就已经死了。
我们都会死,这是所有生命的宿命。
如果说人的出生就是为了死亡,是不是非常消极?
这突然让人想到了村上春树的那部《挪威的森林》。渡边在好友自杀后所感悟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并存」。
读懂这句话,人人都可以,但要真的明白,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那么,这些又跟接下来的电影有啥关系?
必须有关系,因为这部电影叫《入殓师》。
《入殓师》所打交道的就是遗体,面对的是死亡,感受的是冰冷的肌肤与黯然无神的面庞。
从第一次的恐惧,到熟练之后的淡然,这个过程正是影片所娓娓道来的。
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安宁、平静与温和,使得这部影片在当年奥斯卡上大放光彩,无怪乎,无怪乎。
01.大悟,原本是位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然而因为乐团的解散,他不得不放弃了演奏家之路,返回故乡。
这时他发现了一则征人广告:年龄不限,保证高薪,工作时间很短,NK代理商。
还有这种好事儿?
大悟欣然前往应聘。他来到了一间不知为何摆着棺材的旧事务所里,社长佐佐木连看也没有看他的履历表,光是看看他的脸便决定录取。
然而,当吃惊的大悟问他关于工作内容的时候,没想到并不是「旅行的家务助理」而是「安乐出发的家务助理」,NK便是入殓的NK。
看着这份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工作,惊慌失措的大悟一边犹豫着,一边也只好和妻子美 香说是找到了一份在结婚会场的工作。
大悟的新人入殓师的生活就此开始了。
在见习的这段时间中,他看到了原本以为是美女,结果却是男儿身;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尸体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寿终正寝的爷爷……
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遭遇的离别在等待着。
不知不觉 中,大悟也开始能够理解入殓师的工作了,但是因为美香的误解,在事情暴露之后,很不能理解他,丢下一句“肮脏”便跑回了娘家。
对于大悟来说,美香是他唯一的亲人,因为母亲早已过世,而父亲则在他年幼的时候便失踪,所以美香的离开对于大悟来说是件很令人难过的事情。
不过,为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大悟还是拿出最真挚的态度来出席仪式。
另一方面,他也在等待着美香回来。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大悟已经很熟稔入殓师的工作,而且在各式各样的仪式中,他逐渐感到充实。
然而,面对美香的怀孕、好友母亲的过世,以及30年来不知去向父亲的死亡,到底身为入殓师的大悟要怎样去面对这一切,以及自己的人生角色?
02.《入殓师》是一部非常平和、内敛、含蓄的影片。
通片过后,想必脑海里都会定格一个画面——死者静谧地躺着,大悟默默地跪在身旁,旁边的社长安静地看着。
宁静而安详。
凝住了呼吸等待这一幕,曾经鲜活的人如今偃旗息鼓,为了这生命中最后一次绽放。
当面庞逐渐「清晰」,那些情感犹如决堤一般汹涌而来,怀念中的哭泣、愧疚中的悔恨、疼爱中的凝视,纷杂的情感写照在活人面庞,留在逝者的心中。
伴随着躯体的燃烧,那一切的缅怀都随着烟尘滚滚而去。
门,是殡仪馆烧炉大爷的感悟。
门,是片中对死亡的具象化描述。
相隔又相通。
前面是生者的世界,充满了社会的尔虞我诈以及生活的繁琐纷杂;
背后是冰冷的棺木,是冷寂的世界。
或许门后不是这样,但至少没有死而复生的谁来说清楚到底死后是怎样。
一切的基础建立在生者对死的一种怀疑性地期望罢了。
03.「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让死亡如秋叶般精美」,这是泰戈尔的诗歌。
在观看《入殓师》的时候,大胡子无时无刻不再回味这句话。
尽管《入殓师》听起来非常可怕,充满了葬礼、遗体、离别等沉重话题,但导演做得非常好,以「略带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葬礼与死亡,最终却没有止于笑声,而是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产生对生活所寄于的深沉冥思。
在这点上,泷田洋二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划分,对观众情绪的精准拿捏,无不令人佩服。
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又叫人动容不已。
04.本木雅弘所扮演的大悟恰如其分,一个落寞的大提琴手、一个被抛弃了的儿子,表情与内心刻画非常到位,而且在丰富的内心世界中,我们能够看到大悟的整个世界。
对父亲的爱恨交加,对母亲的怀念,对妻子的爱与责任,对工作的恪尽职守等等,自是细腻展现,得当到位。
开场,大悟开车从雾中而来,伴随着他的独白:「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 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后来影片中又复现了这一段,只是后面多了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下岗工人对于再就业的迷茫, 其实这已经超越了再就业的一般性讨论,而是关于生存意义的本质思考。
随着故事的展开,在大悟经历了生活种种之后,我们不难Get到《入殓师》的主题之一:
惜死崇生。活着的时候,人们应该彼此理解,相互宽容,否则当死亡降临,就再也没有机会对表达自己的那份感情。
于是,不得不再次肯定《入殓师》对于悲喜、生死临界把握地精准——是悲是喜,隐忍有度,感人之处不滥情,幽默之处亦不生硬,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的情感外露。
05.透过《入殓师》,我们看到了细致入微的日本入殓程序,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文化中的种种「道」的精神。
从茶道、花道、剑道等等我们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些「仪式」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重要元素,一丝一毫,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岛国所酝酿的「若不能磅而礴,那就精而细」的独特文化,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入殓的仪式每一步都要准确无误,犹如舞台上既定的舞步一般严格,不仅是对逝者家人以及逝者本人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本体的尊重。
不论是作为大提琴手,还是入殓师,当二者融为一体的时候,大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既能够为生者演奏美丽的音乐,也可以为逝者给予最后的体面,赋予其往生之美。
「死亡」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
作为普世的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面对和审视。
《入殓师》的「物哀」写意打造出深远又唯美的生命意境,为我们强调「认真活着」才是对死亡的敬重,
「生,寄也;死,归也」。
内敛之余,其实想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面对死亡之时,也可以尽可能地通透、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