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泗翰,一名普通的北漂,单看名字和长相,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背负着一个“杀人犯”的标签。
14 岁,即将参加中考的陈泗翰,冲动下意外杀害了霸凌他的李某,像极了《少年的你》中的陈念。
只是,明亮的镜头下,陈泗翰淡定的笑容比陈念多了一点阳光。
让人有点恍惚:仿佛陈念是现实,陈泗翰才是故事。
关于校园霸凌,除了无奈和愤怒之外,if 姐更想谈谈这场悲剧外围的人。
那些推他的人不知道
自己真的会害死人
《少年的你》里的故事与陈泗翰的人生,几乎是镜像一样的存在。
体育课上,陈念被魏莱用排球击打头部、腿部、腹部……
这一顿打,可以说,毫无来由。
现实就是这样,霸凌者的挑衅,从来不需要理由。
2014 年 4 月 30 日 8 点,像往常一样,陈泗翰在食堂打早餐,被李某踩了一脚。
陈泗翰看对方没有道歉的意思,便说:“你踩到我了。”
只得到一句漫不经心的回答:“我就是喜欢踩。”
14 岁的陈泗翰气不过,便和他厮打起来。
下课后,李某带了一群人把陈泗翰拉到楼梯处,进行辱骂、殴打……
放学后,他们又边踢边拉,把陈泗翰拖到了学校外一条没有监控的巷子里。
据陈泗翰回忆,那天,周围站满了人,数不清的人。 ▼
但没有人跟老师说,也没有人报警……
对于这群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除了害怕,还有很多心情复杂的担忧:
即使你说了,只会保护他一时,下次还不是会被欺负?
不想惹事,再过两个多月,马上就要中考了,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忍,真的能让一切过去吗?
《少年的你》中,受霸凌的胡小蝶在跳楼自杀前曾质问陈念:
“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
可能有人看不惯,想帮忙,但又没有伸出手。
担心如果自己站出来,是不是也会被欺负?
毕竟,陈念只是给胡小蝶盖了一件衣服,就成为了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
陈念下楼时,被魏莱狠狠地推了一把,滚下了楼梯……
尽管有人担心地问她:“陈念,你没事吧?”
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手,走上前,真的扶她一把。
暗恋陈念的李想也只是在事后悄悄安慰:熬下去,忍下去,考完试,就解脱了。 ▼
这些围观者,都是转变陈念和陈泗翰人生走向的一根根稻草。
站在小巷子里,霸凌者李某对陈泗翰说:“一人一把刀,我们单杀。”
混乱之中,有人递给陈泗翰一把刀。
李某右手拿着刀,往陈泗翰后背刺,被刺到后,陈泗翰两手拿着刀,往上方捅了过去,随即往后跑。
李某拿起刀在后面追,追到大门处,扑倒在地……
整个过程只有十几秒,甚至几秒的时间。
之后,陈泗翰被送到医院,鉴定为二级重伤,还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第二天醒来,才知道李某因锐器致心动脉破裂急性大出血死亡。
陈泗翰和李某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少年的你》中的杨警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帮高中生,把他们同班男孩给活活打死了,给这帮孩子录口供时才发现:
原来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人是可以被这样打死的。
那个递刀给陈泗翰的男生也不会想到,那把刀,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两个家庭的幸福。
而那群被陈泗翰称为“他们”的人,站在霸凌者李某身后,共同促成了李某嚣张的底气。
“他们”中,有些人是顽劣,单纯为了好玩,但更多人是附和,因为如果不站队,自己就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少年的你》中,魏莱的同伙小渺帮了陈念一把,就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 ▼
魏莱让小渺打陈念
小渺没有动手,自己就成了被打的那个人
事实上,所谓的霸凌者同伙,不只是那个递刀的人。
在《少年的你》中,看到胡小蝶跳楼的尸体后,很多人的反应是冷漠地拍照、议论,把一个人的死亡当作新闻一样传播。
班里的同学知道陈念的妈妈卖假面膜被人追债时,一窝蜂地起哄和嘲笑。 ▼
校园霸凌中,没有罪魁祸首,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根不起眼的火柴。
有人点燃火苗,如果放任不管,可能片刻就熄灭了,如果有人添一根、再添一根,就会燃起大火。
在陈泗翰的故事里,这场大火的终局是:李某的生命结束了,陈泗翰身穿囚服,踏进未成年管教所,开始了自己的“八年刑期”。
那一天,是 2014 年 6 月 9 日,距离中考只有 13 天。
那一天,成了陈泗翰记忆里最深刻、迷茫、无助的日子,成了他人生的一个坐标。
最好的青春,都被关在了那个高墙电网里。
帮助他的人
我们会一直等着你
回顾漫长的狱中生活,陈泗翰说,“我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但他依然看见了光。
刚进未管所时,他突然有种自暴自弃的念头,不怎么和人说话,感觉人生已成定局:
“我的人生就这样毁掉了。” ▼
但在那小小空间里的微弱的灯光下,他收到了家人、老师、同学的一封封来信。
有美好的期待 ▼
有温暖的鼓励 ▼
还有分享的小秘密 ▼
他们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时长八年的契约。
借助这些温暖的文字,陈泗翰在孤独中感受到了温暖。
有时,他甚至会想:“如果没有他们,可能这辈子就这么完了吧。”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他有个他们,一直默默地互相支撑着。
这场注定惨淡的悲剧,也开始转场。
在狱中,除了同学的来信,陈泗翰还遇到了一位让他看到希望的陈警官。
陈警官看了他的判决,经常找他聊天。
他的一段话开启了陈泗翰 的人生新阶段:
刑期很漫长,但是如果你想学习,想有一些改变,那么它可能就是一个学期。
如果你想浑浑噩噩地度过,那每一天就真的成了刑期。
听完陈警官的话,陈泗翰突然有了一股动力,慢慢意识到:原来在狱中,也可以学习到很多技能。
他努力让自己充实起来,不仅参加了唱歌和作文比赛,还自学了吉他、萨克斯风,甚至自己组建了乐队。
虽然陈警官调离了未管所,但他在陈泗翰心中埋下的希望却生了根。
他报名了中专和大专的课程,经过三年苦学,2019 年 1 月,在狱中拿到了刑法专业的大专毕业证书,彻底摆脱了迷茫和颓废。
陈泗翰之前很少笑,但受陈警官幽默风趣性格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开朗。
后来,他被选为新犯区组长,前后管理二三百名犯人。
犯人中有一个小自己三岁的少年犯,陈泗翰用自己过去的经历鼓励他,并且带他一起学习,这让自己也收获了很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
陈泗翰发现,高墙内除了重复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慢慢丰富了起来,也可以有内容和朋友们分享了。
甚至会忍不住地感慨 ▼
2020 年 8 月 25 日,因为表现良好,陈泗翰提前一年假释出狱。
现在,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见习,晚上上补习班,准备专升本……
那段幽暗的岁月不会被抹去,但也无法阻挡他好好生活下去。
这场校园霸凌的悲剧,虽然很残酷,但陈泗翰正在慢慢走出来。
因为有人,为他敞开了一扇窗。
这一段充满遗憾的青春,让他更加憧憬未来生活中的美好。
你小时候有没有欺负过人
或有没有被欺负过?
今天 if 姐跟大家分享陈泗翰的故事,只是想说,关于校园霸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被提醒:
校园霸凌,总是长期而缓慢的,第一次没有人站出来反抗,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变本加厉。
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关于校园霸凌的有关报道。
美国年教育统计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Statistics) 公布的数据,2016 年有23.1% 的 12-18 岁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学校或网上遭遇过不同形式的凌霸。
根据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的数据资料,大约有28% 的儿童偶尔被霸凌,15% 的儿童经常被霸凌。
而 2018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霸凌是校园内最常见的暴力形式之一,全世界13 至 15 岁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遭到霸凌。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就国内公布的关于校园霸凌的统计而言,虽然 if 姐没有找到具有公信力的数据,但情况也不容乐观。
你可以这样问问自己,或者问问身边人:
你小时候有没有欺负过人?或者,有没有被欺负过?再或者,有没有看见过别人被欺负?
令人欣慰的是,2021 年 6 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案中,在附则 130 条第三款中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了定义,同时在第 39 条还明确了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
《未成年人保护法》附则第九章 130 条第三款
但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单靠法律去约束校园霸凌,那行善真的会成为例外,霸凌就会成为常态。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不论是被霸凌者还是旁观者,一定要勇敢地告诉家长、老师、警察或者青少年工作者。
任何人都不能冷漠地对待,去旁观。
因为校园霸凌对一个人的伤害,是终身的。
11 月 28 日,一位叫鹿道森的摄影博主在自己出生的日子给世界留下一封 5000 字的遗书,并写道:“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
他的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成为留守儿童,终究还是小孩,还是会想亲人,而之后这漫长的岁月里,陪伴我的,是漫长的校园霸凌。
从 9 岁开始,性格安静、长相清秀的鹿道森就被叫“假妹”“假姑娘”“鸡婆”,被排挤,被欺负,被威胁,被要求下跪。 ▼
鹿道森的遗书片段
12 月 1 日 10 点,鹿道森的遗体被搜救人员打捞上来,确认身亡,年仅 26 岁……
他在遗书中,诉说着校园霸凌对他一生的影响:
很多年我一直尝试自愈,很多时候可能就是这样,你越想摆脱的东西,就越不能。
鹿道森的遗书片段
“压垮我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无数沙砾,我每走一步都像背着大山走。”
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刺痛冷漠的旁观者和嘲弄者。
有这样一种说法:
看到胖虎欺负大雄,你有两种选择:
1. 帮大雄
2. 帮胖虎
3. 假装没看到
4. 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错
为什么说两种选择?因为后三种选择,都是在帮胖虎。
跟他一起恃强凌弱,是帮他行恶;假装看不到,是帮他粉饰太平;“端水”说谁都有问题,是帮他合理化施暴。
旁观者的力量有多么大,我们心里一定要清楚。
施以援手,并非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写写信,鼓励一下,都能给陈泗翰绝地重生的勇气。
但如果冷漠麻木,则会成为压垮鹿道森的根根稻草。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最让 if 姐感触深刻的,还是陈泗翰的同学们和陈警官的帮助。
就像微小的恶意集合起来有可怕的力量,小小的善意,只要凝聚起来,也是了不起的治愈能量。
想让世界真正美好起来,每个人都感到安全,偏见和攻击无法做到,但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