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位85后的前外卖平台高管帝哥,曾经可风光了,拿着高薪、做着决策,俨然一位“策略之王”。作为外卖平台的前产品经理,他一手制定了骑手们的绩效考核和处罚规则。为了提升配送效率,甚至让配送时间精确到每一秒,为了让用户“坐等外卖”的体验完美无缺。然而,风水轮流转,帝哥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失业,不得不当起了自己亲手“设计”过的骑手,满大街送起了外卖。这一角色转换,才让他意识到,“哦,原来这份工作这么难!”他以前设计的高压规则,如今如噩梦般重重落在他身上。
在帝哥的自白中,这种角色的反差显得特别讽刺。当年他制定的每个“精细”到毫秒的规定,都给骑手增加了负担,现在他成了被考核的“螺丝钉”,每单赶路跑断腿,到了目的地还得提心吊胆,生怕超时被扣钱。感同身受之下,帝哥终于开始反思:这些规则真的合理吗?
想来也是,坐在办公室里拿着表格数据说话,似乎不觉得什么困难;可一旦真的走到街头小巷、亲自体验了烈日和寒风中的骑手生活,才知道每一秒钟都不是那么简单。
其实不光是帝哥,当初很多高管在做决策的时候,都很容易“闭门造车”。他们靠着一堆数据和用户反馈,努力追求平台效益最大化,可这样的决策真的能让骑手心甘情愿配合吗?
咱们来想想,外卖骑手在送餐过程中,经历的可不仅仅是“定时取餐、送达用户”这么简单。交通、天气、时间段、甚至大楼电梯的拥挤度,都是影响订单速度的“变数”。而这些因素,很难用一堆枯燥的数据来总结。
帝哥也承认了当时没有考虑骑手的实际处境,甚至忽略了申诉渠道。这就像是他给骑手们安上了“隐形枷锁”,一旦没有按时到达,就得挨罚。骑手们自然觉得不公平,可是当年那些“闭门造车”的高管们只看到数据上“延误率减少、用户满意度提升”,根本顾不上骑手的辛苦与委屈。
这种管理方式就好比是“强压榨出效率”,确实见了短期成效,可长此以往,谁还愿意踏踏实实做这个工作?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并非外卖行业独有。其实从快递小哥到餐厅服务员,从生产线工人到网约车司机,这类“高压考核”的管理模式早已屡见不鲜。这些一线员工们,成了效率和利润的“牺牲品”,在高压制度的框架下挣扎、努力,最后却很少人能得到制度的合理保护。
不过好在,一些外卖平台也开始慢慢反思,尝试做出些许调整。比如某些平台在极端天气时取消超时考核,还会缩小配送范围、降低配送难度。
有的平台也增加了“多等五分钟”的选项,给用户和骑手们一个缓冲的余地。可是,这些改进距离“人性化管理”还远远不够。现阶段的平台管理中,“算法黑箱”依旧让骑手的工作变得更难测更繁琐。
有些专家呼吁,平台的管理规则需要更多“接地气”的人参与制定,而不仅仅是那些高层领导和算法工程师。毕竟再“聪明”的算法也得有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这才能够让骑手们从系统的“夹缝”中松口气,真的有余力去保障服务质量。一个好的管理系统,不应该是“让人喘不过气”,而是帮助一线员工有效完成工作。
试想一下,如果能在骑手考核中增加更多申诉和反馈机制,比如有骑手反映送餐途中遇到极端天气或是严重交通阻塞,考核系统应该能够给予减免、宽容处理。规则如果能在合理的基础上保留灵活性,也许才能让骑手们少一些压力,多一些安全感。
帝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规则并不是越严越好,也不是越精细越合理。真正合适的制度,应该能够兼顾效率与人性化。这就像是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表面看着配送速度提高了,可实际上忽视了骑手在一线面对的种种困难。
就像外卖骑手中流传的顺口溜:“单子多,得赶着,罚款追着我,真心累得慌;规则高高在,骑手难难难。”这种生活的艰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规则的制定者往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当帝哥自己成为了骑手,才发现自己曾经一手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带给一线骑手的并非简单的“挑战”,而是无形中的重压,甚至可能影响到生活质量和工作热情。
其实很多时候,企业的管理者不妨走出办公室,到街头巷尾去体验一下他们的员工在经历什么。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真正深入一线,才能做出更符合实际的规则。就像帝哥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反思: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制定的政策,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实际场景吗?
当“高高在上”的规则设计者变成了“街头奔波”的骑手,这种角色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员工的实际需求。一个好的企业制度不仅要让员工高效工作,更要让他们安心工作。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带来企业的长久发展。
说到底,外卖平台的考核规则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折射。它体现了我们如何对待辛勤工作的一线员工,以及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他们的处境。
或许,未来的外卖平台在制定规则时,不妨“站在街头巷尾”想一想,让骑手的生活不再是“鸡飞狗跳”的忙碌与焦虑,而是“稳稳的幸福”。
“闭门造车不如深入实地,纸上谈兵不如身临其境。”希望这句俗语不仅能启发企业管理者,更能让每一个为生活努力奔波的骑手,最终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
每一个公司都有这些傻逼,害了别人自己最后也给自己定的规矩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