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开口晚=“贵人语迟”?错过这些,才导致宝宝“口难开”!

诺妈家有男宝娃 2019-06-26 22:09:08
1

闺蜜晓凤最近很苦恼:两岁的儿子什么都懂,可就是不爱说话。

晓凤说,到目前为止,她儿子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比如“爸爸妈妈”,比如“抱抱背背”。有时候需要一件什么东西了,也是叫着“妈妈”,拽着自己去拿。

晓凤有意识想教孩子说说话,可儿子常常是嘴巴咕噜一下,就顾自玩去了,怎么都不愿意开口。

特别是过年期间,当晓凤见识了亲戚家闺女的说话架势后,她惊讶了:比儿子小了五个月的女娃娃,说话却清脆利落,大人指什么,都能一一作答。

差距怎么那么大呢?晓凤上网一搜,忧虑就爬上了眉头:我家的娃,会不会就是专家说的有“语言障碍”?

“不会不会,男孩子嘛,发育总是比女孩子晚一点!”小姑娘的妈妈安慰晓凤。

“好好的孩子能有什么问题?”婆婆一听,急得辩解:“孩子他爸小时候说话还要晚呢,担心啥?”

“不碍事,贵人语迟,孩子以后指不定有多聪明呢!”亲戚们纷纷安慰。

孩子说话晚,真的是“贵人语迟”吗?晓凤心里忐忑不安。

2

思虑再三,晓凤带孩子去看了医生,经过检查,她总算放下心来。

原来,儿子并非语言发音障碍,而是“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属于正常范畴,并不需要做特殊干预。

但是医生跟晓凤说了,0~3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黄金期,家长平时应该多与孩子语言交流,这能够引导孩子早日开口。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指出,在正常的情况下,0~3岁孩子的语言发展大多遵循如下规律:

·4个月左右,宝宝开始牙牙学语,使用很多母语中的韵律和发音;

·6~7个月,宝宝对身边人的发音更有反应,会发出简单的音节,比如“宝宝”、“爸爸”、“妈妈”;

·1岁左右,宝宝开始会传达自己的需求,有意识地指认东西,对简单的语言命令会有反应,也会用摇头表示“不”;

·15~18个月,宝宝可以说一些单个的字词;

·18个月~2岁,宝宝会使用简单的词组,大部分能够掌握至少50个口语词汇;

·2岁以后,宝宝词汇量飞速扩充,跃升至4个、5个、甚至6个词组成的句子,不过宝宝之间差异很大。

·3岁左右,宝宝掌握的词汇量增至300个以上,能理解的内容越来越多,能表达的词汇也越来越多,有些宝宝甚至会开口讲故事了。

当然,这些只代表一般规律,每个宝宝都有自己语言发展的轨迹,开口早一些、晚一点,都属正常情况。

“贵人语迟”这个词,其实出自于古语“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意思是指有内涵的人在说话前大多经过深思熟虑,斟酌无误之后,才会表态。可不知什么时候,这个词竟被用来作为宝宝晚开口、不肯说话、或者说不清楚话的安慰剂,大人一丝侥幸,宝宝一生遗憾和伤害。

一般情况下,宝宝到了7个月,仍然没有牙牙学语或者模仿任何声音的表现,那么就有可能意味着孩子的听力或者语言发育出现了问题,家长最好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咨询儿科医生。

排除宝宝听力障碍,宝宝开口晚,家长一定要分情况对待,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父母们请留心观察。

1、宝宝2岁了,说不出话,却都听得懂

如果宝宝能够听懂父母的话,会依照父母的简单指令作出反应,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去拿一个苹果,孩子的行为能够如期达成,那么说明宝宝在语言理解能力上是没有问题的。

2、宝宝2岁了,不愿意说,却会用行动表达

宝宝在语言表达上除了叫爸爸、妈妈外,只会少量简单的词汇。但是,当他们有需求时,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父母,比如拉着父母指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对父母的给予表示不愿意时,会用摇头、皱眉等方式表示“不”。

这两种情况下,父母们可以做进一步留心观察,多陪伴、多交流,在大量的语言刺激下,说不定哪天孩子就开口了,并且会很快赶上小伙伴们的语言水平。

通常,宝宝在2~3岁之间会有明显的语言能力发展。但如果父母发现宝宝的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的发育水平,并且宝宝表现出难以进行和保持眼神交流,不断重复某些动作,又或者对简单的指令缺少回应,也不会用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等迹象,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带宝宝到医院检查,进行自闭症谱系障碍筛查,越早识别,越早干预,越有效果。

0~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父母们要重视,也要抱着科学的养育态度:不要风吹草动就怀疑宝宝发育有问题,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如果真的发现宝宝语言发育有明显迟缓,一定要求助正规医院帮助,找到病因,帮助孩子治疗康复。

3

很多妈妈也有这样的苦恼,不放心孩子开口晚,带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没问题,可回家后怎么引导,宝宝还是不爱说话,怎么办呢?

如何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让宝宝“早开金口”?3个小方法,非常简单却很有效,那就是:陪宝宝多说话、多唱歌、多讲故事!

说话、说话、再说话

宝宝学说话,类似成人学英语,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重要的基础保障。陪宝宝说话、说话、再说话,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一回,有个新手妈妈在群里求助:有什么办法让我家闺女开口说话?

群里的热心妈妈一溜回答:陪孩子多说说话!

其中,有一个二胎妈妈用现身说法安抚了新手妈妈的焦虑心情。

二胎妈妈养育了两个儿子,兄弟俩开口的时间却相差甚远。大儿子由姥姥带大,姥姥属于话痨型,平日里特别会逗孩子说话。大宝刚学会开口发“啊”音,姥姥就会指着身边所有跟“a”相关的事物,一样一样说给孩子听;大宝学会说词语了,姥姥就天天引着孩子说完整的话;平时只要孩子醒着,姥姥都乐得有事没事就跟孩子聊天。结果,大儿子开口很早。

后来有了小儿子,姥姥因为身体不适,养娃的重任暂时落在了保姆的身上。保姆不是一个特别会说话的人,小儿子开口特别晚,两岁左右也只会叫“爸爸妈妈”等身边亲人的称呼,平时要东西了,嘴巴“嗯嗯嗯”着,就是说不出具体的名称来。后来,这位二胎妈妈自己全职带娃,与孩子朝夕相处中,陪孩子说的话多了,小儿子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你家孩子啊,就是语言输入不够。奶奶白天不太能与孩子聊,你下班后陪孩子说的话又不够,孩子开口晚一些,正常。” 二胎妈妈一针见血,给出了意见。

要让宝宝学开口,家长首先自己得做个“话痨”。当然,说话要有内容,也要有技巧。

孩子在家,或者带孩子出门,家长都要不失时机地给宝宝介绍他遇到的每一件事物,比如在公园里看到小狗,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宝宝,你看,这是小狗,小狗汪汪叫……”妈妈趁势还可以模拟一下,让宝宝加深印象。

帮助宝宝了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能够确保宝宝输入足够的词汇和信息,而在家长完整、准确的表述句式里,孩子慢慢也有了语言表达的概念。

其次,家长们也要做最好的回应者。从宝宝咿呀学语开始,就要多与宝宝互动“讲话”,即便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啊、哇”,都能够激励宝宝开口欲望。

当然,也要留出时间让宝宝说话,特别当宝宝有需求的时候,多几次明知故问,比如“宝宝需要什么呀?你能告诉妈妈吗?”以此引导宝宝开口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唱歌、唱歌、再唱歌

宝宝天生就喜欢音乐,特别是有韵律的儿歌、童谣,快乐的节奏能够触发宝宝开口契机。

表妹是幼儿园老师,儿子出生后,她经常把教给小朋友的儿歌童谣唱给儿子听。这些儿歌特别简短,却又韵律十足,表妹每一次唱,她的儿子都听得专注又享受。尤其当童谣和着音乐节奏,宝宝更显得兴奋,手舞足蹈地,口中还牙牙叫着。由此,表妹也更有意识地让儿子多听童谣。

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表妹的儿子不到一岁就开了口,如今2岁了,竟也能跟着音乐含含糊糊唱几句儿歌。

爸爸妈妈们其实也不用担心自己唱得好不好,即便你五音不全,宝宝也会很高兴地听你唱。当你对着宝宝一遍遍重复唱歌的时候,就是宝宝积累词汇的过程;而音乐的韵律感,随时会触发宝宝开口的阀门。

讲故事、讲故事、再讲故事

给宝宝读绘本,讲故事,也是一个为宝宝提供与语言接触的宝贵机会。

儿子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听我给他讲绘本故事,常常是一个故事讲很多遍都听不厌。

有一次,我为了应付,偷偷跳过几个情节页面,结果儿子不干了,他打断我:“妈妈,不对!”随后他一页页往前翻,直翻到被我省略的位置,才露出释然的表情。

我心下惊讶,干脆问他:“宝宝,你知道这里讲了什么呀?”儿子几乎一字不差地把这一页内容给讲了下来,更让我吃惊的是,几乎整个故事,他都烂熟于心。后来,我给儿子讲故事的过程,有一半变成了儿子给我讲故事。

这就是语言摄入的魅力。当宝宝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爸爸妈妈也不要太抓狂,你的每一遍读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满足。在一遍遍的巩固复习中,宝宝不断接触语言信息,不断感受语言魅力,这也为日后宝宝能与妈妈展开故事内容讨论铺垫了基础。无形之中,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了提高。

现如今,儿子每次听我讲完一个新的故事,他总爱跟我聊一聊里面的情节,有时候还特别脑洞大开,顺着故事内容自己继续往后编下去呢。而我,总爱静静地听他讲,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守候吧。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不可逆的时光路,错过,便是一生。生活纵然再忙,也一定要停下脚步,多陪陪孩子。也许孩子真的“贵人语迟”,那么,耐心地守护他,你的等待,终有一天会换来他给你的惊喜!

(诺妈 /白羊小妈一枚。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读书、写作、遛娃,笑看窗外事,静写心中文。)

0 阅读:1
诺妈家有男宝娃

诺妈家有男宝娃

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分享有价值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