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陆之前,胡适做出了两个选择,致使主席对他深感失望

正如历史说 2024-02-20 06:59:22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底,眼看我党胜利在即,不少国民党人士纷纷开始为自己寻求后路。

有的选择向我党投诚,希望我党能够在革命胜利后不要对惩罚他们,若是能给个一官半职那就更好了。

其他冥顽不灵或者与我党有着血海深仇的国民党官员则选择逃去台湾,在这些国民党人士中,主席对胡适非常关心,甚至有意留下他。

然而胡适最终做出的选择却令主席失望透顶。

胡适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他与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过往?

胡适其人

胡适作为中国近代不可或缺的人物,对他的争议颇多,有人说他是不可多得的学者,有人却将他称为“小人”。

胡适和主席之间,曾经有过很多交往,主席一向尊重他,然而胡适一次次的选择却亲手毁了他与主席的之间的情谊。

胡适与主席之间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初讲起,胡适出生于江苏的富贵人家,从小接受传统教育,进入学堂以后,接触到梁启超等人的文章后,思想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在胡适的学习过程中,可谓是一帆风顺,先是在各高等学校学习,然后又奔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学习文学,接着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是从美国著名学者杜威。

在那个全社会寻求变革的时代,不少爱国青年涌现出来,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出现在报纸上,远在美国学习的胡适一直关注着国内形势变化。

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国内的文学革命运动,对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这份报纸也称额岗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1917年,胡适写出来《文学改良刍议》,并将这篇著名文章发布在新青年上,顿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胡适这个名字也渐渐在爱国青年的圈子里传开,就连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

正巧那时候北大的校长是蔡元培,相比与前任校长注重传统文化,蔡元培更加强调兼容并蓄,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他鼓励北大接受新思想,为北大注入新的活力,将北大建设成为那个时代思想学术变革的焦点。

北大的开放包容吸引了不少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士,比如陈独秀等人,他们都被蔡元培邀请到北大任教。

胡适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美国博士的头衔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确实少有,而且他师从著名学者杜威,本人更是写出了具有见解性,受到爱国青年们追捧的文章,完全符合北大的招聘要求。

得知他博士毕业后准备回国,北大便邀请他前来任教。

那时候胡适可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之一,而且他外表英俊,才华过人,又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到了北大的他受到大量爱国青年的追捧,青年的毛主席也曾是其中一员。

不可否认胡适的确在学术上有才华,他的不少文章观点在学术影响不小,可结合后来的经历来看,他确实不太适合政治。

他与毛主席的相遇也是在北大,1918年时,毛主席因为在湖南老家倡导新文化等相关运动,后来在恩师杨昌济等人的帮助下,来到北京大学学习。

为了保证自己在北京的生活,主席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做管理员。这个职位别看不起眼,主席却甘之如饴。

北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大量书籍,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政治经济,也有思想文化,闲暇之际,主席就待在图书馆里,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胡适作为北大的知名人物,他开设的《中国哲学史》一课很受学生们欢迎,毛主席也曾旁听过,胡适的观点让他感到新奇。

等到合适的时机,毛主席特意去拜访了胡适,那一次他们关于新文化运动方面展开畅谈,主席甚至直言多次拜读胡适的文章,其中的“须言之有物”等话语更是让人醍醐灌顶。

胡适看着眼前这个青年人,和他讲了不少自己内心的想法后和主张,在主席眼里胡适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毛主席当时留在北京有留法勤工俭学的想法,不过在和老师的交流中,加上他自己的想法变化,他决定暂时不去法国,而是深入了解中国现状,毕竟救国不一定要留洋。

离开北大回到湖南后,毛主席和一群爱国青年们创办了《湘江评论》,而《湘江评论》的创办,也是有借鉴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

看到《湘江评论》后,胡适给与了高度评价,甚至直言:“武人统治之下,还能产生出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意外的惊喜。”

在胡适沉浸在自己“改良主义”中时,李大钊已经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他与胡适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两人关于“问题与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两人渐行渐远

对于李大钊等人不选宣扬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胡适的回应则是“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

胡适倡导的“实用主义”很受主席欢迎,甚至成立了“问题研究会”,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胡适。

1920年时,毛主席准备在湖南后成立一个“自由研究社”,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胡适以后,他建议改为“自修大学”,毛主席也采纳了建议。

对于胡适给他的支持,毛主席心里一直都是感激的。不过随着革命的变化,毛主席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他开始逐渐认识到,胡适的“实用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反而有可能陷入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陷阱。

而此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逐渐照亮了毛主席的视野,他决定走上另外一条救国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毛主席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

这与胡适的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胡适坚持认为中国的问题只需要进行资产阶级的改良,不需要进行彻底的革命。

其实毛主席回到湖南之后,他一边在湖南展开思想文化运动,一边深入湖南的工人农民群体之中,与他们深入接触,了解到除了学生群体之外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现状。

学生教授们的思想的确先进且具有号召力,然而救国救的是全中国,是全部中国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的知识分子。

这样一看,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明显不适合中国的国庆,于是猫毛主席决定另辟道路,总能找到一条救国的成功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借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毛主席等一众共产党人开始瘫坐中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也在革命中确立了最终信仰。

毛主席等人在革命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他们的力量也被国民党人士看见,于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拉开序幕,然而我党初期的革命缺乏经验,加上蒋介石上台后有意毁坏国共两党的合作,对我党的革命者大肆抓捕屠杀。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主席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这完全就是武装革命发思想,然而胡适确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武装革命。

在我党拿起枪革命的这些年里,胡适一直倡导“民主”、“自由”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胡适也曾试着了解这些思想,为此他还曾对苏俄的社会制度进行考察。

然而他只看到了武装革命的表面,却没能参透社会主义的内核,只能得出一个“苏俄是独裁者”的结论。

胡适公开反对武装革命,坚持他心中的“自由主义”。这些思想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也使得他与毛主席等人的思想分歧公开化。

胡适不断为自己心中的“自由”、“民主”等观念努力,甚至还公开批评蒋介石政府的不足之处。

抗战时期,胡适与蒋介石走得很近,老蒋自然是看上胡适“杜威学生”的身份,他在美国的学术界有着一定的人脉和影响力。

于是老蒋派胡适去美国,在美国利用学者的身份为中国奔走,1938年,胡适正式担任驻美大使,为中国的抗日争取援助。

胡适的身份特殊,确实在中国抗日中做出了贡献。其实对于胡适这人,毛主席曾说他是非革命的民主派,是可以合作的。

不过对胡适持友好态度的毛主席,也没有想到后来的胡适为这么糊涂。

抗战期间胡适一直在美国为中国奔走,出现在各个国际舞台上。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声望,不断在国际社会上为中国发声,在为抗日做出贡献的同时,胡适也在国际上收获了盛名。

几年时间下来,除了为中国奔走的身份,胡适还成为了国际著名学者,自由主义大师等,甚至成了国际上有名的照中国人。

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能够获得胡适的支持也相当于在国际上露脸,胡适自然而然成为了国共两党争取的对象。

胡适的选择

1945年中国到旧金山参见联合国制宪会议,此次代表团由国共两党重要官员组成,董必武在旧金山见到了胡适,并且转告了毛主席的慰问,希望争取胡适的支持。

然而胡适却建议我们放弃武力,建立以后不靠武力的第二政党,这样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

武装斗争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这是我们基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得出的经验教训,一旦我们放弃武力,势必会再次变成砧板上的肉。

而蒋介石并不是大度的人,从他之前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坚决不会容忍我党继续存在,若是放弃武力,那我党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虽然两人的谈话未能达成一致,但我们还未对胡适丧失希望,1945年7月时,蒋介石派傅斯年等人到延安商谈事宜。

毛主席希望傅斯年能够为胡适带去问候,直言:“我仍感念先生,也希望先生能继续支持我们”。

傅斯年是胡适的学生,也是毛主席北大的同学,两人之间关系匪浅。傅斯年转达了毛主席的问候,不过胡适并没有站到我党的阵营中,而是继续用自己的看法规劝毛主席。

就在几个月后,胡适在蒋介石的任命下担任北大校长一职位,更是公开与蒋介石站在一起,曾经坚持自己主张的胡适也成为蒋介石的帮凶。

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解放军胜利在望,即便这个关头,主席仍对胡适抱有希望,甚至做出只要胡适不走,就可以做北京图书馆的馆长。

能够做出这个承诺,主席也看出胡适这人并不适合政治,若是研究学问方面还算不错,这已经是我们给胡适做出的最大让步。

可惜他仍旧一意孤行,甚至在眼看国民兵败之际,还要亲自去美国为国民党摇旗呐喊。

主席一向尊重胡适,虽然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对于他从未公开否认胡适,也希望这位曾经的恩师能够留下来。

可无论是抗战刚结束,还是解放战争结束之际,胡适总是做出让他心寒的决定,甚至在老蒋带人逃去台湾后,他还要坚持站在蒋介石一方,对我党不留一丝情面,转身就投向国民党阵营。

解放战争结束后,胡适仍在美国为国民党奔走,这期间主席也曾找人委托胡适的好友陈源、曹聚仁的人,劝胡适会大陆看看,可惜都被胡适回绝了。

胡适的选择让毛主席深感失望,两人之间的友谊也因此破裂。

然而,尽管胡适的选择与毛主席相左,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他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品质以及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毛主席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而胡适的选择,虽然与毛主席不同,但一码归一码,他的学术贡献和精神品质,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怀念。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298

正如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