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管理政策愈发完善,对于市场来说是利好。
起点锂电获悉,近日八个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八个部门分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商务部、国家消防救援局。
该方案对锂电池各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规划。
上游材料方面,八部门指出要加大对国内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指导国内企业有秩序的布局海外资源项目,有效做到降低运输成本。
电池安全性方面,八部门则表示应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防范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风险,组织开展战略研究,引导企业让其能有规律的发展节奏,支持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海峡两岸聚焦新型储能领域。
技术方面,八部门表示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支持新体系电池、智能电池、储热储冷及新型物理储能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固态电池方面,面向新型储能应用需求,储能用固态电池、高一致性电池系统等先进储能型电池产品。
方案解析该方案背景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储能快速发展,全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做出的规范方案。
发展目标在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强大动能。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多领域应用需求。
立足产业发展趋势,《行动方案》突出以下几点具体要求:一是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坚持创新引领;三是注重供给侧和应用端有效衔接;四是支持国际国内协同发展。
为此,方案里还提出六大专项行动:一是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二是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四是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五是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六是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
《行动方案》发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三是规范行业秩序;四是加快人才引育。
技术竞争:储能领域的重中之重从2021年开始国内储能行业实现了飞跃式扩展,但高歌猛进的背后必有弊端,最大弊端在于价格战导致内卷。
已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卷价格是没有出路的,过渡的价格战只会导致行业扭曲,为此所有的政策都在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革新/政策引导破局助力储能长远发展。
经过不断探索,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储能心脏已是定局,当前锂电池储能占投运项目约97%,但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和循环次数问题,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作出技术提升。
除此之外,储能电站利用率问题、建设成本问题、商业模式问题、市场化程度问题也是继续破局的重点。
以盈利模式为例,储能电站盈利模式有三大支柱:电力市场交易、容量租赁服务、政府政策补贴,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峰谷价差空间小,储能电站充放电局限大,其盈利潜力也被束缚,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实际租赁费用不振,收益空间被压缩,政策补贴也绝非长久之计。
为此,当今的政策均在内容中有提出,从技术层面破局,让性能出色的储能电站发挥长久稳定的作用。
多位业内人士也对此表示肯定,例如宁德时代曾毓群在公开场合曾表示,只有聚焦价值竞争,创造高价值产品,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高可靠是行业发展的根基,高价值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内驱力。
所以,钠电池、固态电池、以及其他种类的高性能电池都会是潜力较大的“储能心脏”。
技术创新并不是某家公司的灵光一现,更是产业链协同的效果,随着央国企与民营企业联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协会组织联手,将加快推动储能领域技术研发,摆脱一味的价格内卷。
价格只是低层次内卷,高层次的内卷是保持企业稳定、修炼研发人员技术、加强服务意识、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随着政策的推动,2025年的储能市场将更加规范,大储户储均能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技术与经济的综合价值有望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