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财务报表里的“玄机”

逸风看盘 2023-07-30 22:54:11

股票突然就“暴雷”了,有没有办法避免?

有,虽不能百分百避开,但也能有七八。

几乎所有财务作假的公司,一旦被爆出,我都会认认真真的去做研究。

因为只有研究这些作假的公司,你才会发现财务报表作假的玄机,到底在哪里。

按照重要程度排序。

1、存贷情况。

账面上有大量资金的,或者银行存款的,却一直借钱的,往往有问题。

因为存款的利息,肯定比借贷的利息要低,那不是自己有钱不花,还高息借别人的,太反常。

当年财务作假暴雷的“两康”造假案,几乎是如出一辙。

大量的银行存款躺在那边,却被爆出没有钱了,欠这欠那还不上钱。

这种往往就是财务作假,最终就是存款不翼而飞。

当然,银行不会平白无故的有那么多存款不翼而飞,那么这笔钱究竟去哪里了,值得深思。

2、分红情况。

上市公司业绩节节攀升,但是分红的时候却一毛不拔。

这种情况,也有财务造假的嫌疑。

但凡是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都是没钱拿出来分红的。

毕竟,腰包里到底有多少钱,他们自己再清楚不过了。

那些业绩猛涨,净利润猛增,分红却少的可怜,甚至不分红的,要特别的注意了。

3、库存情况。

库存猛增,周转率下降厉害的,暴雷概率特别高。

看似生产了很多东西,却没有销量,产能过剩的背后,注定了业绩暴雷的结局。

且不说存货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存货最终能不能变成实际收入,就是个大问题。

回头爆出来坏账,都是这些库存惹得祸。

另一种情况,更离谱,就是库存消失了,突然就不见了。

比如,当年赫赫有名的,扇贝走丢了,扇贝回来了,扇贝又走丢了。

企业玩的真溜,因为没人会去考察,扇贝到底在不在水底,这库存有和没,只有自己清楚。

4、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如果不断往上走,那一定要特别注意了,风险特别大。

应收账款收上来了叫钱,收不上来的叫做坏账。

有些公司明知道已经出现坏账,却始终把坏账记在应收账款里。

等到暴雷的时候,一下子几十亿的账款变成了空头支票。

连续两三年微微盈利,然后一年突然巨亏几十亿,都是在应收账款上做的文章。

应收账款和经营性现金流要结合起来看,当应收账款高筑,经营性现金流不断下降,一定要非常小心了。

5、毛利润率。

有一些公司做假账,做到毛利润率上来了。

行业平均的毛利润率是30%,它却有40%。

如果没有特殊的技术壁垒或者品牌效应,不是头部的企业,压根不会有超行业平均的毛利润率。

即便是头部的企业,毛利润率也会随着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内卷之后趋于行业平均。

所以,通过毛利润率这一点,也可以判断上市公司有没有造假的嫌疑。

尤其是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不高的,一定要特别注意毛利润率。

毛利润率既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从侧面反映企业的情况。

6、虚拟价值。

所谓的虚拟价值,就是什么商誉之类的,有些实在是有点虚高了。

当然,严格意义上,净资产这个东西,其实也是虚高的。

大部分企业,以买入价格计算净资产,实际情况会出现大量的折旧。

买的设备出现折旧其实再正常不过了,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很多所谓的估值,其实是有点虚高的,这一点最好占比上市公司的估值低一些。

商誉暴雷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虚拟价值到底几何,大家需要自己去考量。

当然,这一块也不能完全算作财务报表作假,只不过衡量的标准可高可低。

以上六点,是分析了众多暴雷公司,财务造假公司后,得出的一点小经验。

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一下,上市公司的玩法很多,暴雷情况也是各式各样。

还有一类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经常搞并购,做投资的上市公司。

一方面,通过并购可以搞利益输送,掏空上市公司,把钱给到关联公司,实现套现。

另一方面,盲目扩充业务,扩充所谓的产线,就是为了吹泡泡讲故事,垒估值上去。

只有主营业务非常赚钱,且已经吞掉大量市场份额,产出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扩展新业务才是合理的。

那些蛇吞象的转型,通过并购做大上市公司的情况,往往都是暗藏雷区,尽量少触碰。

财报里大量收入来自于并购公司的,也要尽量去避免。

有些被并购的公司,会签署对赌协议,约定几年的利润。

但几年约定期过后,业务就直线下滑,最终直接暴雷,影响上市公司本身。

至于这背后是暗藏内幕,还是正常的市场因素导致暴雷,就不得而知了。

上市公司的雷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财务作假只是其中之一。

为了套现,进行花样减持,上市公司也是为此绞尽脑汁。

1、市值管理。

所谓的市值管理,是引入“做市商”,不管是合规的,还是民间的,去保证市值的“稳定”。

做市商会把上市公司的市值,稳定在一个区间,让投资者误以为上市公司跌不下去了。

当三年解禁满期,大股东可以开始套现的时候,减持就有了所谓的公允价值。

在业绩没有出现明显下滑的时候,大量抛售股票,也不会导致股价崩盘。

因为散户会认为上市公司值那么多钱,所以纷纷接盘,让上市公司顺利套现走人。

2、离婚套现。

上市公司通过离婚套现的案例,最近几年是越来越多了。

当然,有一部分是确确实实的婚姻破裂,离婚时间往往都比较早。

还有一部分,却不是正常的离婚,而是在临近套现之前,突然出现婚变。

这种约定的婚变,其实是为了减持套现开绿灯。

毕竟,公司的创始人、大股东要大量套现,可能会引起市场的猜想,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而离婚后的另一半,选择抛售股票套现,影响会小很多,而且限制也会少很多。

只不过,离婚套现的情况越来越多了,散户也就不是这么好骗的了。

3、利益输送。

所谓利益输送,其实就是找关联公司去做账,套取上市公司的利润。

当然,由于市盈率比利润来的更实在,很多会逆向做关联输送,提高公司估值。

比如,关联公司的增加部分的采购单价,让企业的业绩报表变得更好。

等套现完成后,再以低价的方式补偿采购方相关利益损失。

上市公司做利益输送,去拉高公司股价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种可调配的利润,其实非常难以防范,可能会直接导致公司的股价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

4、质押融资。

最后一招套现方式更粗暴,就是质押融资。

当然,经历过2015年的去杠杆,质押融资当下的折价率其实还是挺高的。

上市公司只有引入长庄,把股价抬升到一个更高位,才会方便自己做质押融资。

通常,质押融资的比例在50-70%,也是按过往的股价平均价格做为评估价格。

相较而言,当下质押融资的难度会略大一些,即便要套现,也都很难接受50%的折价。

炒股这件事情,其实真的挺难,要防财务上的雷,还要防套现中的陷阱。

要辨别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上市公司,而不是每天忙着讲故事,变着花样炒作赚钱的股票。

多分析,多思考,把大方向先明确,多研究,多推敲,把公开信息先吃透。

先让自己站在起跑线的前面,甚至是抢跑,才能在股票投资里,占得先机。

0 阅读:73
逸风看盘

逸风看盘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徐伟东 编号S11301220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