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圆规扎手臂”
“被反锁在漆黑的教室”
“课堂上没人愿意和我组队”
——这是12岁的张素(化名)的校园记忆。
当她终于鼓起勇气向老师求助时,换来的却是更严重的报复。于是,她选择沉默,甚至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懦弱?不够优秀?”
(《少年的你》剧照)
这样的故事,或许正在许多隐秘的角落上演。
但最近,四川德阳的一项中考新政,试图用一记“重拳”打破沉默:
将校园欺凌纳入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被认定者将无缘省级示范高中,甚至可能影响未来就业和参军政审。
升学“高压线”能震慑霸凌者吗?
新政一出,家长群炸开了锅。
有人拍手叫好:“成绩再好,品德不行也没用!”
毕竟,过去某些“优等生”仗着成绩好,表面乖巧,背地里却对同学冷暴力、孤立甚至羞辱。
新政的“升学惩戒”,让成绩不再是霸凌者的“护身符”。
德阳教育局的数据显示,省级示范高中升学率高达90%,而非示范高中不到50%。
这意味着,一旦被贴上“欺凌者”标签,人生轨迹可能彻底改变。
如此悬殊的差距,确实像一道“紧箍咒”,让不少潜在霸凌者掂量后果。
(《少年的你》剧照)
但问题来了:
谁来认定“霸凌”?
政策初衷虽好,执行却像走钢丝。
张素的遭遇并非孤例——许多受害者因取证难、认定难,最终不了了之。
成都某中学女生被同学用牙刷刷厕所,家长奔走数月,最终只换来一纸谅解备忘录和3000元赔偿,而学校始终未启动欺凌认定程序。
(《少年的你剧照》)
现实中,学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上报欺凌事件可能影响考核评级,甚至被问责;而隐瞒则可能逃避追责。
于是,不少教师面对欺凌时,要么轻描淡写为“玩笑”,要么干脆“和稀泥”。
有老师坦言:“连什么是欺凌都界定不清,怎么处理?”
惩戒遇上人性
我们还需要什么?
德阳并非孤军奋战。
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早已将欺凌纳入升学评价,但至今未见一例因欺凌被取消推荐资格的公开案例。
零数据的背后,究竟是“震慑有效”还是“淡化处理”?答案或许复杂。
有专家指出,单纯依赖惩罚可能让欺凌更隐蔽。
比如,肢体暴力减少,但语言孤立、网络暴力等“关系欺凌”更难取证。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压政策可能加剧学生间的信任危机,
当“告密”可能毁掉同学前途时,受害者是否更不敢发声?
教育的答案
不止于“挂钩”
说到底,校园欺凌是教育生态的缩影。
乡村学校多显性暴力,城市则暗藏心理操控;
有的施暴者是“问题学生”,有的却是被溺爱的“乖孩子”。
若只靠升学惩戒,无异于扬汤止沸。
真正的解法,
或许藏在细节里:
让“认定”更专业。引入司法力量、家长代表和第三方机构,打破学校“左右手互搏”的困境;
让“预防”更前置。心理健康筛查、法律讲座、师生信任重建,比事后惩戒更重要;
让“教育”回归本质。成绩之外,教会孩子共情与尊重,或许才是根治霸凌的良药。
德阳的新政,像一束光,照亮了校园的暗角。
但光的方向,不该只是惩罚的阴影,更应是引导向善的灯塔。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筛选“完美学生”,而是让每个孩子,
无论是曾经的施暴者还是受害者,
都能在爱与规则中,找到向阳生长的力量。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