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概念的形成及基本情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史籍的编写,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说起中国人重视史籍编撰,我们总习惯于拿“二十四史”作为例子来证明,由此也可以来证明我们的五千年文明。
这里说的“二十四史”主要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都是纪传体史书,凡计3213卷,约4700万字,里面涉及到中国五千年历史几乎方方面面的内容。
其实“二十四史”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在三国时代,《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三史”,到晋朝,陈寿《三国志》完成,“四史”之说又出现,这四部后也被称作“前四史”。唐代是一个史籍编撰众多的时期,对于“二十四史”的完成,至关重要,共完成《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八部史书,后全部进入“二十四史”。可以插一句,这八部修撰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从此也可见李世民对修史的重视,让人总想起他说过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里面是隐含着他的政治目的。此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三部也合称为“十三史”。至宋代,又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有了“十七史”。明又加入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清朝编撰了《明史》,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新五代史》,再加入《新唐书》,在乾隆帝的亲自关怀下,钦定了“二十四史”的说法。
不过这就是“二十四史”的终点吗?民国时期,一度又把由清朝的遗老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提出了“二十六史”的说法,只是这种说法并没被普遍认可,知名度也不够,尤其是《清史稿》本身问题也很多,这种说法应该很难被承认。
二十四史,以《史记》为最早,写于西汉武帝时期,以《明史》为最晚,完成于乾隆时期。以《宋史》篇幅为最大,全书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以《陈书》篇幅最小,只有三十六卷,十六万字。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早且影响最大,合称“前四史”。在这二十四部史书中,只有《史记》是通史,记录约三千年的历史,而其他都是断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唐太宗时期编撰数量最多,达八部。参与编写的人中,主编最多的是元代丞相脱脱,有《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参与编写最多的,应该是令狐德棻,对唐初八史编写都有贡献,其中主编了《周书》。另外魏征、姚思廉、李延寿等人,也参加了多部的编写。
最后再加入一个话题,现在“二十四史”中的很多部,已经不是原貌,像《史记》在司马迁进献给汉武帝后就遭到了删除,在东汉班固写《艺文志》的时代就已经缺失了十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完整版《史记》实际上是经由了褚少孙等人的补写。刚才提到的《新五代史》是从《永乐大典》辑录出来的,并非原本,可能不全,且有更多不知名的问题。而其他书,在流传过程中,也多有缺失或传抄刊刻造成的错误,更有历代君主进行的篡改,所以读起来应该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