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这几个“最”,让它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无心随墨 2024-03-06 22:37:20

《史记》的这几个“最”,让它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史记》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文明的天空。两千多年过去,穿过岁月的隧道,风雨雪霜,烽火狼烟,朝代更迭,人事代谢,褪不去它分毫的光彩,反而愈见其价值。我认为这部“大书”,正是因为其有这样几个“最”,才使其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其一,“最”无与伦比的宏达叙事。作为第一部纪传体,他还兼有通史的规模。上自中华之始祖黄帝,下至其生活的汉武帝时期,上下凡三千年,内容之丰富,叙事之恢宏,前不见往者,后亦难见其来者。它是一部中华民族三千年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最为波澜起伏、动荡人心的历史画卷。

其二,“最”深刻广泛的人物刻画。司马迁不是一个普通的史家,他眼光独特而又广泛,不管你是贩夫走卒、农夫优伶,还是公侯世家、至尊帝王,凡其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皆把沧桑染墨,归于其笔下。在他的笔下,范蠡、吕不韦以商贾的眼光逐享高利,苏秦、张仪以纵横家的口舌搅动风云,陈胜、吴广以农民的身份撼摇暴秦。那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何其丰满鲜活,性格何其鲜明可辨,成为历史著作的典范。

其三,“最”真挚用心的情感投入。他在编撰《史记》之时,卷入李陵案中,不行遭受宫刑,身心饱受屈辱与磨难。书写之时,他是在把自己的整颗心,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灌注在书写中,传主的喜怒哀乐里,传主的深沉荣辱中,何尝感受不到都有着他跳动的脉搏。大禹治水,文王遭囚,越王卧薪,孔子周游,屈原沉沙,李广不侯,每一个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盛衰的思考,也是文学的天地、诗歌的海洋,这不就是他为历史人物谱写的一首首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无怪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四,“最”宽广博大的知识涵盖。《史记》不只是一部纯粹的历史著作,它里面还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军事、科技、经济、文化、水利、民俗、音乐等诸多领域,展现了司马迁的卓越学识和广博视野,为我们对古中国的各方面的了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其五,“最”持久深远的影响之力。《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不是一句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无数文人的灵感由此汲取,无数的文学作品由它成就。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的标杆,它是中国数千年来众多历史著作的蓝本,也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滋养之地,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六,“最”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司马迁本人不就正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解吗。他在身遭耻辱刑法、面临周围以及自身难以想象的磨难的情况下,他仍全身心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中,用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完成了这部巨著。

《史记》对于中国而言,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对未来的启迪。在这部书的字字行行,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也从中了解了历史的规律,更学到了智慧和勇气。司马迁说,他“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说,他做到了;他又说“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现在岂止通都大邑在流传着他的著作,他也做到了,而且是超额。他说自己“不悔”,则耻辱之债已偿,我们就用最真挚的诗来颂赞他,让他在中华文明中永享荣耀。

诗曰:

收尽风云来笔底,书成日月借光辉。

名传史圣垂千古,如画江山魂又归。

1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