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

刚擦完层板又落灰,玻璃隔断的水垢怎么都擦不干净,扫地机器人卡在门吸旁边……装修时追求的“高级感”,入住后全成了“家务KPI”?

最近刷到一位装过2套房的网友分享的“去家务化”设计清单,评论区炸了:“早看到能少踩10个坑!”“原来装修真能让人变‘懒’?”

所谓“去家务化设计”,说白了就是装修时把“少干活”刻进DNA——从硬装到家具,每个细节都替未来的清洁留足余地。

但很多人装修时总被“好看”冲昏头,直到入住才发现:层板越多灰越多,玻璃隔断的水垢比头发丝还难擦,开放式柜子的书能堆成“灰山”……

就拿层板来说,谁没在装修时被“极简高级”的宣传图打动过?

但实际入住后,电视墙、玄关的层板简直是“灰尘收集器”。

网友@小A吐槽:“每周擦层板要搬梯子、拿鸡毛掸子,擦完手酸得连手机都举不动,现在看到层板就犯怵。” 而参考了“去家务化”设计的家庭,要么直接取消层板,要么换成封闭式柜体,灰尘根本没处藏,清洁频率从“每周”变“每月”,轻松到离谱。

卫生间的玻璃隔断更是“家务重灾区”。

很多人觉得“干湿分离必须用玻璃”,但住久了才发现:每次洗澡后玻璃上的水渍、水垢,不及时擦就会发黄,擦的时候要弯腰踮脚,比拖地还累。

有经验的家庭直接“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卫生间面积足够大,花洒和马桶距离超过1米,根本不需要玻璃隔断,溅水问题靠地漏和地面坡度就能解决,省下的清洁时间够追半集剧。

装修里的“偷懒”,全藏在细节里。

比如推拉门的轨道,传统凹凸槽轨道藏灰到能种蘑菇,超薄地轨稍好但依然积灰,而“铜条轨道”直接嵌入地砖,清洁时拿拖把一推就干净;门吸从“地吸”换成“顶吸”,地面再也没有扫不到的死角,扫地机器人都能多跑两圈。

厨房的水槽更是“家务分水岭”。

台上盆看似安装简单,四周打胶的缝隙3个月就发霉,黑黄的胶条擦都擦不掉;而台下盆直接嵌入台面,没有缝隙自然不藏污,清洁时台面水一抹就流进水槽,连抹布都省了。

有网友实测:“换了台下盆后,厨房清洁时间从20分钟缩到5分钟,终于能在饭点前追完《甄嬛传》了!”。

还有家具的“离地高度”——沙发、电视柜如果“悬空”,底部积灰根本扫不到,只能蹲在地上拿小刷子抠;而落地款家具直接贴地,灰尘只能留在表面,拖地时一推就走。
有家庭甚至把茶几换成“矮胖落地款”,孩子爬来爬去不碰头,清洁时更省心,网友笑称:“以前打扫像考古,现在擦地像开赛车!”。
去家务化不是“摆烂”,是对生活最清醒的尊重为什么“去家务化设计”最近火到出圈?
看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就懂了:996打工人下班后只想瘫在沙发,宝妈要同时哄娃和做饭,谁还有精力和家务“死磕”?
装修不再是“给别人看的样板间”,而是“让自己住得舒服的避风港”。
有装修设计师坦言:“现在90%的客户会主动问‘怎么少干活’,以前流行的复杂背景墙、灯槽吊顶,现在都换成了‘大白墙+无吊顶’——简单但耐看,关键是不用擦灰!”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家居消费报告显示,“易清洁”“低维护”成为装修关键词,选择亮面砖(耐脏好拖)、吊轨门(无地轨积灰)的家庭同比增加35%。
当然,“去家务化”不是“一刀切”——小户型可能需要层板收纳,喜欢仪式感的家庭也可以保留少量开放格,但核心是“实用>颜值”。
就像那位装过2套房的网友说的:“装修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是为了每天回家能舒舒服服躺平。少点花架子,多点实在活,这才是对生活最真诚的尊重。”
最后想说:那些在装修时为“少干活”操的心,入住后都会变成“多睡半小时”的甜。
毕竟,生活的美好,从来不是靠“拼命打扫”维持的,而是从“聪明设计”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