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从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部署,分别是制度规则创新、数字化能力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
有专家发表在《人民日报》的问题尖锐地指出【1】: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不是简单把政务管理搬到线上的“物理变化”,而是实现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治理优化的“化学反应”。深以为然,这位专家也看到了在实践中存在的弊病。
二、问题与形势
随着数字技术、数字平台与数字工具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嵌入,以及对政务系统的深度嵌入,数字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数字碎片、数字鸿沟和数字负担等问题持续加剧,制度规则标准的各自为政和不统一,进一步造成新的混乱与混沌。进一步我们又看到在经济社会的运行中,以超大型数字平台公司为代表,借助平台垄断和数据垄断优势,借助数字工具对个人和企业的高频场景进行统合,并持续通过体验创新和模式创新给用户带来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数字体验和数字效率,为治理数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数字样板。
对于政务系统而言,实现高效协同,构建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的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是必要条件,但是时至今日还需配套与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相适应的制度规则、流程机制和数字人才,甚至还有数字思维。
三、数字政务高效协同目标再探讨
高效是对政务履职的效率、效能而言,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成本更低、时间更短、能力更强、决策更科学、监督更精准、执行更有力。而协同,则可以理解为上下层级之间、左右部门之间在政务运行中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更加流畅润滑,部门缝隙更少,能够同向发力,避免各自为政,少些扯皮。
高乐,李晓方梳理发现,“高效协同”一词较早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2018年2月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其中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将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并对协同高效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释:“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2】
在此基础上,这两位作者对高效和协同做了进一步区分:数字政务的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业务流程、治理方式、治理结构乃至治理理念进行变革,全面提升党政机构在职责履行和政务运行方面的效率和效能。数字政务的协同,主要是指不同治理主体在处理数字政务时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四、组织协同模式的演变
自从有组织以来,协同就是无法绕开的核心内容,也是组织发展和运行的主体内容之一,无论组织的组织模式、机构设置、职能划分还是人员调整,大都离不开优化组织协同机制,提高协同能力的诉求。
泰勒的科学管理,建立在分工、标准化和职能分离的基础上,通过测量与观察筛选出适合岗位的劳动者,通过精密详细的计划,实现每个劳动者的有序有组织地执行,提高了劳动者的个人效率。
韦伯的科层管理, 通过明确定义的层级和指挥链;规范的规章制度管理以及分工与工作专业化,特别是管理者与员工客观关系保持、基于能力工作任命,提高了组织的协同效率。
德鲁克的人力资源管理,这进一步强调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的优势,激发员工热情与期望,认识到人无完人需要将员工的长处与岗位合理匹配,特别是知识型组织里,德鲁克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不是指挥,而是指导。使得作为人之为人本身回归到组织中,知识赋能成为提高组织协同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这三位管理大师提供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感觉到岗位职位的标准化、人的标准化逐渐降低,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通过知识赋能,成为提高组织效率的关键,如果说泰勒追求的是岗位效率提升,韦伯则关注的是组织效率的提升,到了德鲁克则强调人的效率的提升。
随着邓利维数字治理理论登上公共管理的舞台,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加入引发了治理范式的新变化,即治理问题在政府控制下的重新整合、治理主体在不同需求下的重组凝聚、治理手段在数字化变革中的不断创新【2】。数字赋能和数据赋能借此机会荣登舞台,成为打破科层管理部门化壁垒,提高行政履职效能的重要因素。数据的效率开始成为关注的新焦点,信息共享、数据共享、数据利用、数据回流等等被寄予厚望,成为整合组织、制度、人员、事项、资源的基础性要素。
五、传统公共管理组织协同模式
传统公共管理组织的协同为了解决权责划分不清、存在组织利益冲突和对抗、提高公务人员的激励和促进合作,以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素质与岗位的匹配性。
1.基于职能职责的正式协同机制
正式的协同重要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职能职责的设计,建立合理的分工和协同机制,其中在我国主要表现就是三定,即“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是指编制办事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对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所作规定。
由于三定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宏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补充以清单管理的方式明确各地区各部门的责任、权力,分别对应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进而通过事项清单完成具体的执行操作。
但出现履职效能低下的问题时候,正式的解决方案需要寻求改革组织结构、优化职能职责,重塑业务流程。
2.基于权力分配的协同模式
权力分配不属于正式的协同机制,但是往往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之外,通过对权力资源的临时性配置和优化,提高组织协同的效率。
一种是对未来权力的预期性配置,比如通过锦标赛的方式激励某个地区的多个部门提高协同度和履职能力,其核心是调动一把手或者有强烈晋升需求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一种是对现有权力的临时性配置,比如通过成立临时性专班、指挥部、项目部、小组等方式,通过对职能、人员、资源的临时性配置实现协同提高效率。
3.基于财政收入支出的调节协同
通过控制部门或者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上级部门引导和管理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比如通过控制地方政府发债的规模、债务资金的用途、定向转移支付等形式,促进或者优化协同和履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行政发包或者项目发包的方式,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
这些协同模式的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偏好、具体任务的性质以及上级部门推动的强度和意愿,以及当地财政收入的好坏。
六、数据驱动的公共管理组织协同模式
数据作为治理要素是随着数字系统在治理体系的嵌入形成的,在推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社会计算、决策计算、协同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为政务协同和效能提升带来新的范式。
一是标准化规范化与数字化信息化的融合。数字政府的建设,与权责事项的标准化、规范化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政务服务领域,以“一件事”“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代表的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流程优化和机构改革。
二是数据和智能成为核心驱动力量。引入更多的算法、部署更多的模型、在政务履职中使用更多的数据,特别是把权责、资源、数据、智能、模型在场景中汇聚,从而实现政务协同和履职的综合性、系统性与整体性。
三是智能决策与实时决策支撑。随着场景化决策智能(CDI)逐渐探索,智能和数据驱动的决策成为履职和协同的焦点环节,数字政府从面向服务到面向决策转变,对智能和数据的需求量加速攀升。
四是政务协同的平台化。经济领域的数字平台公司在通过平台、数据、算法整合资源调度资源方面已经显现了巨大的数字生产力,对于政府数字化转型,学习借鉴数字平台公司的经验做法,建设集中一体统一的数字大平台,在一个用户、数据、资源、应用都在一个平台的数字系统中实现协同,实现业务、技术、数据在统一平台的集中,已经成为必选题。
七、数据与智能驱动的政务协同典型场景
智能政务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政府机构能够实时获取、分析和利用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政务信息的无缝流动与高效利用,极大地提升了政府整体运作效率。例如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数据,实现对城市公共设施、交通、环境等领域的协同管理,在突发事件中也能快速反应。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技术,为政务部门领导者提供复杂问题的分析与判断支持。借助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未来趋势,模拟多种决策方案效果,帮助政府作出更精准的决策。如利用智能分析工具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城市交通流量变化、能源消耗等关键指标,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自动化政务流程管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政府审批流程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工干预和错误率,提高办事效率。在社会保障、税务等领域,智能系统自动处理数据审核、政策匹配、文档生成等繁琐事务,让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处理更复杂问题。
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智能技术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统一的智能政务服务平台集成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技术,自动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最适合的服务方案。智能客服系统通过语音或文本与公众互动,回答常见问题,提供在线办理指导,主动推送相关政策信息。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政务文档管理。通过智能化文本生成和自动摘要技术,快速处理大量文件、生成报告和分析文档,提高文件处理效率,通过自动分类、语义分析等功能提升信息检索与归档的智能化水平。在政策解读和公众沟通中,生成式 AI 能快速生成简明易懂的政策说明和解答文本,提升政务公开的透明度与效率。
智能应急指挥与协调系统。应急管理领域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基于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预测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整合信息、协调资源、发出指令,减少损失。智慧城市应急平台实时监测交通、气象、公共安全等数据,智能化预警系统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发出警报。
政务智能协同办公平台。将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协作工具集成,推动政府内部高效沟通与协作。实现实时任务分配、文件共享、进度跟踪,自动生成数据报告辅助决策。政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全流程自动化管理,提升政务履职的透明度和协同性。
智能化监督与评估系统。利用数据与智能技术进行政务监督与绩效评估。通过大数据监控、智能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实时跟踪政策执行情况、预算使用效率和公共项目进展,提高监督工作透明度,为领导层提供量化评估依据。
智能政务生态系统。通过开放数据接口、鼓励第三方技术企业参与,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和精细化管理,形成政务与产业、学术机构的多方合作,推动政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这些应用模式共同推动政务协同履职向高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更好地应对复杂社会治理挑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
数据和智能在推动政务从传统的分散模式向标准化、数据驱动的良好模式转型。这不仅能够提升政府的服务履职职能,也为未来政务创新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基础和土壤。
参考文献
【1】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http://www.news.cn/tech/20230406/bf202b500eef4e7b83f761f5e4fbfd9f/c.html
【2】高乐,李晓方. 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视域下的政府数字化转型[J]. 电子政务,2023(09): 51-61.【3】数字治理共同体:一个概念性框架及解释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294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