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宅在家里太久,不然很容易变傻

理事实录 2024-03-31 02:41:17

33岁性格内向的兰兰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难以融入职场生活,对工作的不适导致她失业了。

失业后的兰兰选择了自己封闭在家中,不再尝试步入社会。

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她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通过出售游戏内的虚拟物品来赚取收入。

虽然这样的收入微薄且极其不稳定,但对于她来说,这成了维持生活的唯一方式。

她对这种生活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尽管这样的生活极其不稳定,但他依旧不愿意寻找工作,宁愿继续沉浸在游戏世界中,逃避现实生活的困境。

长时间的网络生活让她的生物钟紊乱,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都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她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出现问题,她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开始出现幻觉。

这样的案例我们经常能听到,甚至在全球都很常见。这些“宅男”“宅女”共同特点是宁愿留在家里,也不愿意外出,更不愿意进社交。

在社会环境中,他们常感受到被边缘化和缺乏价值感,这种持续的规避行为使得他们越发难以跟上社会的快速变化,从而落入一个不断恶化的循环中。

最终可能会逐渐导致他们的智力与社交能力出现衰退。

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被困在网络世界里。

只需要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沟通,还可以挣钱满足生活需求,这也导致了“宅文化”的流行。

但是,长时间蜷缩在沙发上,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生活方式真的对我们的心理和认知健康无害吗?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长时间的单一环境生活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认知功能。这种影响表现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出现误差,例如无法区分上周和上上周的区别,以及注意力集中的难度增加。

这种现象被研究人员比喻为“土拨鼠之日”效应,指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样的事情导致的心理和认知上的麻木。

这项由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们负责的研究,调查了4175名因疫情限制而长时间待在家中的人。

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隔离对人们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双重打击:隔离不仅影响了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还普遍导致了认知能力的下降,一些参与者甚至出现了接近抑郁症状的心理问题。

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在面对隔离时,体验到了包括厌倦、情绪低落和担忧感染等消极情感。大约三成的人在隔离期间遭受了认知功能的挑战,他们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下降或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专家们指出,持续处于单一且缺乏刺激的环境是导致这些心理和认知问题的关键因素。

环境的变化和多样性能够促进记忆的唤醒和大脑的活跃,从而提升整体的身体功能。一成不变的环境则使大脑难以分辨和存储不同的记忆,进而影响认知能力。

《世界生物精神医学杂志》的一篇报道显示,人们在户外花费的时间与大脑中与记忆力成正相关,时间越长,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大脑记忆力)的比例就越大。

这可能意味着,如果长时间待在室内,可能会对记忆力产生不良影响。这暗示了长期室内生活可能对记忆功能有害。

在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对超过40,000名挪威志愿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中,结果发现,无论活动的强度如何,那些定期参与户外活动的人与那些避免社交活动、经常待在家中的人相比,其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降低。

具体来说,与常规人群相比,不参加户外活动的人群发展成抑郁症的可能性要增加一倍甚至两倍。

显然,长期宅在家里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身心问题。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需要社群的支持和互动。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也需要参与社交活动以维持心理健康,孤立无援的状态容易让人产生无助感。

社交能力是一种需要通过实践和交流来培养的非天赋技能,通过在社会的各种互动中不断磨练和提升的过程。

如果我们希望在社会中确定自己的定位,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我们必须积极融入社会,而不是选择逃避。要想理解一本书,就得翻开它。

通过频繁与外界的互动,我们能够学习如何在多样化的环境和场合中寻找到自身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况。

尽管现代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仍需警惕对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适时地离开屏幕,走出户外,深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感受自然和社会的脉动,对我们的身心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0 阅读:1

理事实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