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杂牌军军长,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为何同时下令,要求争取

兰逸飞阿 2025-04-02 15:57:40

1948年9月24日,在河南省的宝丰县,有一个叫大张庄的地方。

一封来自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的电文被传递至中原局所在地,其核心议题聚焦于淮海战役的筹划。

陈毅与刘伯承等人迅速进行了讨论,在短短的一天内便回复了同意的意见,同时附加说明:“如果能联合孙良诚等伪军部队一同反正,效果将会更佳。”

孙良诚麾下仅有两支非嫡系师团,总人数不过数千,他们被部署在徐州东南部的睢宁地区,承担着保卫徐州“剿匪总指挥部”侧翼安全的任务。

与国民党那些常常拥有十数万兵力的兵团指挥官相比,他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陈毅与刘伯承两位将领,历经无数战场洗礼,曾统领六十万雄师,缘何在此时对这位年轻的军长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当了汉奸的西北名将】

谈及孙良诚,不少人可能感到不熟悉,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确实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

西北部队在其鼎盛阶段,他统率大军,权势显赫一时。

时光荏苒,景象已非,至淮海战役前夕,他的地位已大幅下降,手下仅余两个非正规师,部署在徐州东南部的睢宁地区。

正是这样一位看似不太起眼的人物,出乎意料地吸引了解放军高层的注意。

孙良诚,名唤良臣,籍贯天津静海。年轻时,他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自一名普通士兵起步,步步高升,历任团长、旅长及师长等要职,确属西北军的嫡传核心成员。

1927年,他参与了北伐行动,在短短数月间迅速晋升,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的总指挥官,并兼任第三军的军长,拥有了实际的领导权力。

次年,他再次担任山东省政府首脑,掌控该省的军事与政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1930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他错误地选择了站在反对蒋介石的一方,并担任了第二方面军第二路军的总指挥职务。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并不如他所愿,他最终战败,失去了权势,只好回到天津过着闲散的生活。

数年后,他谋求重振旗鼓,于1933年投身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出任骑兵挺进部队的指挥官。然而,同盟军遭遇严重打击,他不得不又一次撤退至天津。

1939年,蒋介石再度启用鹿钟麟,任命他为冀察战区司令长官并兼任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随即指派孙良诚担任冀察游击总指挥,负责在华北地区筹划并执行游击战任务。

不过,此时的孙良诚已大不如前,在他所管理的地区,与八路军的矛盾持续升级,争执事件屡屡发生。

1942年初春时节,孙良诚麾下的军队遭遇了严峻挑战,周遭皆受敌军压制,处境变得岌岌可危,难以找到稳固的立足之地。

遭遇生存困境,他决定与同伴赵云祥、王清瀚共同策划新途径,他们的目的地是南京的汪伪政权。

背叛的行为,提及简单,实践起来却非光彩之举。随之,一幕荒谬的自我导演默默进行。

王清瀚首先派遣郭念基与谢天祥两人抵达开封,与伪绥靖主任刘郁芬建立联系。

刘郁芬迅速行动起来,安排手下宋若愚携带推荐函,陪同郭、谢两位前往南京。他们的目标是直接会见汪伪政府的高层人物,即参谋总长鲍文樾。

孙良诚野心勃勃,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成为叛国者的身份,而是渴望成为一方势力的最高指挥官。他期望麾下至少能组建两个军团,五个师的兵力。

鲍文樾立即表示同意,并特别指定刘郁芬来负责相关谈判事宜。

郭与谢返回山东定陶以完成使命,孙良诚得知南京方面已乐意接纳,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当即将正式背叛并向敌人屈服的关键时刻,他内心产生了动摇。他深知,背负汉奸的骂名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刻,赵云祥提出了一个策略:若不愿主动归顺,那便采取“被动归顺”的方式。

随后,赵云祥秘密指令手下与驻扎在归德(现今商丘)的日本伪军头目张岚峰及其顾问松室孝良取得联系,请求他们协助进行“联合行动”。

对方爽快答应,并立刻调动大量日伪兵力,在清晨时刻将赵云祥部队所在的曹县周边村落团团围住。

此刻,赵军士兵仍在睡梦中,猛然间,营外传来震耳欲聋的呼喊:“放下武器,速速投降!”这一突如其来的声音让整个营地瞬间陷入一片喧嚣,士兵们不明真相,纷纷惊慌失措。

赵云祥保持冷静,随即指示各军营严守岗位,不得擅自开枪,同时召集旅长与团长们一同商讨应对之策。

各位旅长、团长相互对视,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赵云祥以沉稳的语调陈述:“若战,则将玉石俱焚;若降,尚可保留实力,他日再图发展。”众人别无选择,只能遵从命令。

随后,他指示手下拿出预先备好的汪伪政权旗帜,并根据事先商定的信号进行挥动。

日军和伪军看到这一情况后,迅速明白了对方的意图,随即撤退,就如同真正在战场上投降交械一般。

当天,赵云祥发表声明,表示将归顺汪伪政府。紧接着,孙良诚与王清瀚在定陶地区相继采取行动,配合完成了这场缺乏真实意义的举动。

不过,此类行为在军队内部激起了广泛的愤怒情绪,众多坚守民族尊严的士兵毅然选择离开。

傅二虞参谋长首先指挥于飞游击大队撤出,紧接着,团长段海洲、孙兴斋等人也相继带领各自部队撤离。孙良诚所建立的新政权,尚未来得及稳固,便已显现出瓦解的迹象。

同年6月,南京的汪伪政权为了“奖励功绩”,特别派遣参谋总长鲍文樾,携带任命书和慰问物资,前往定陶和曹县区域,对孙良诚部队进行整编,并正式任命他为伪军指挥官。

随后,汪伪政府对布局进行了变动,指派孙良诚前往扬州、泰州及南通区域,并赋予他伪苏北绥靖公署主任的职务。

自此,他完全倒向了汪伪政权一方,通过充当“卖国者”的角色来获取地盘与权势。

【与人民为敌】

孙良诚,出身于西北军系统,但其立场在历史洪流中摇摆不定,多次变节,辗转依附于各方势力,最终成为了被遗弃的人物。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并未参与抵抗日军,反而选择在战争中背叛,转而加入敌方阵营,成为了汪精卫伪政权“和平救国军”第二方面军的领军人物。

当日本军队战败并宣告投降后,他迅速调整立场,接受了蒋介石的整编,继续在苏北地区驻守。他表面上打着“维护地方安宁”的幌子,但实际上却对百姓实施残害行为。

苏北地区的民众对孙良诚极为“了解”,每当谈及此人,老一辈的人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新四军方面,对他的各种不良行为也都有着清晰的认识。

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多次败于华东野战军之手。事实上,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已经多次交锋失利,成为了新四军的一个老对手。

1944年末,孙良诚的军队被派遣至江苏北部地区,持续协助日伪军行动。

在1945年4月末,新四军第三师发起了一次攻势,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成功占领了阜宁。此次行动使得孙部的第五军全面崩溃。第五军的军长王清翰,只能率领余下的士兵匆忙撤退至高邮,处境极为窘迫。

同年11月份,人民解放军启动了盐城战斗行动,其麾下的第四支部队选择起义,随后被改编为华中军区第四解放军。

军长赵云祥主动请缨,前往扬州尝试说服孙良诚归顺,然而此行却未有回音。实际情况显示,孙良诚的投降只是临时之举,他迅速转变立场,重新站到了蒋介石一边,率领余部跟随国民党,投身内战。

1948年11月,一切尘埃落定。在淮海战役的激烈进行中,孙良诚的队伍深陷解放军的重重包围,无法找到突破口实现突围。

13日,他作为第一绥靖区的副司令以及107军的军长,又一次“根据时局发展”,率领军部和一个完整师级部队选择了投降。

孙良诚投降后的安排、行为及最终命运,有必要着重说明。他投降后的去向备受关注,其后续表现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而他的最终结局同样引人瞩目。在投降后,孙良诚的每一步行动都受到严密注视。他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行事,这些都是外界想知道的。至于他的最终命运,无论是好是坏,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值得人们去回顾和总结。

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他见败局已定,便率领手下部队选择投降。他表面上展现出极大的诚意,还主动请缨前往蚌埠,声称要去“劝说”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投降。为此,他还请求我军派遣相关人员一同前往,以便更有效地“促使”刘峙接受投降。

经过领导深思熟虑,恰逢一位名为周镐的地下工作者,因身份已遭揭露,正从敌方控制区撤回。于是,领导决定指派他,携同数名助手,伴随孙良诚一同前往蚌埠,与刘峙会面。

最终,这被揭示为一个周密安排的诡计。孙良诚刚抵达蚌埠,便显露出他的真实意图。

他非但没有表达任何劝降的意愿,反而与刘峙配合默契,直接将周镐等人置于困境之中。

不久,周镐被押送至南京,被关押在保密局的一处看守所内,该看守所恰好位于他昔日工作场所宁海路的不远处。

最终,他遭秘密移送至雨花台,并被残忍处决。

孙良诚选择逃离至南京,目的是向蒋介石汇报并请求宽恕与表彰,他希望通过表明自己的“归顺”态度,能够重新获得国民党方面的信任。

当前,国民党已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失败已成定局,因此,蒋介石不可能再费心去维持一个毫无用处的叛徒。

孙良诚选择投降后,并未如愿恢复旧职,反倒遭遇严厉处置,被囚禁起来。他在南京被拘禁了一段时间,后经人担保得以释放,勉强算是躲过了一场大难。

1949年初,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之时,孙良诚秘密撤离无锡,潜入上海,藏匿于侧室的居所内。

他自认为能够避免最终的追究,却未料到民众的记忆力超乎想象。

南京与上海相继获得解放后,周镐烈士的妻子持续打听孙良诚的行踪。

经过不懈努力,她多方探寻,最终得知了孙良诚的隐匿地点。随即,她果断地向军管会提供了信息,不久,孙良诚即被捕获并关入牢房。

随后,他被转移至山东的战犯管理机构,静候历史的终极裁决。1952年3月,因疾病缠身,他在该地去世,一生以背叛与投机的行为画上了句号。

起初,解放军方面对于他的投降意愿表示了接纳,这实际上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宽大处理。

针对这位曾有背叛行为、与民众对立的人,能获得重新被接纳的机会,实属不易。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不齿,与广大人民站在了对立面。然而,如今他能得到宽恕,并被给予重新开始的机会,这是十分难得的。这样的机会,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一种宽恕,更是社会的一种包容与进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改正,是否能够得到重新来过的机会。对于这位曾经迷失方向的人来说,现在的他,或许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准备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然而,孙良诚投降后仍玩弄手段,不断变换立场,背叛行为成为他难以抹去的污点,这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后果。

【参考资料:】

国民党九大投敌将领的最终命运在国民党历史中,有九位将领因投敌行为而备受瞩目。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九位将领,在关键时刻背离了原本的阵营,选择了与日寇合作。他们的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也因此,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尽管他们一度在敌营中获得了某些地位和权力,但历史的审判从未缺席。战争结束后,他们面临着正义的裁决。有的将领被判处刑罚,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有的则在逃亡中度过余生,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和外界的指责。这九位将领的晚年生活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凄凉和孤独。他们失去了曾经的荣耀和地位,只能在悔恨和自责中度过余生。他们的家人和亲友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尽管这些将领的选择令人痛心,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此停滞。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人警醒的教材,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忠诚和正义,不要为了一时的私利而背叛国家和民族。总的来说,这九位国民党投敌将领的最终命运,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教训。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外物所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