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亚洲各国是如何应对,为何清朝表现最差

时光浅酌的旧梦师 2024-12-19 13:16:03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如果长期缺乏强邻刺激,落后或许是在所难免!

但是当面对时代的洪流奔涌而至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反应,就尤为重要!

当工业革命来临,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亚洲各国的反应,以日本为例,1853年发生了黑船事件,面对美国舰队的强大压力,日本迅速做出反应。黑船事件仅过去了三个月,德川幕府就废除了大船禁止令,发出了明确的信号:顺应形势,建造大船。他们不仅开放了建造大船的权限,还对工程方法和使用的具体目的做出了规定和请示流程。

在1854年签订《神奈川条约》之后,日本开始了“安政改革”。此时,日本不仅着手建立海军训练机构,还在长崎建造了海军传习所,并聘请荷兰教官进行培训。紧接着,他们设立了石川岛造船厂、浦贺造船所和汤岛铸炮厂,并创建了“蕃书调所”,让更多旗本子弟学习外国语言和技术。这些机构迅速扩展,从最初的荷兰语到增设英语、法语、德语和数学等多门课程,为本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外交官。

紧接着在1861年至1864年间,日本推出了“文久改革”。这个时期,日本设立海军总裁,建造了首艘蒸汽船“千代田”号,甚至从荷兰进口了第一艘军舰“开阳丸”号。同时,日本还设立了陆军奉行,组建了新式的步兵、骑兵和炮兵部队,并决定派遣学生去荷兰留学。随后,日本又陆续向英国、法国和俄国派遣留学生,以获取更广泛的国际经验和先进技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日本自身的实力,也为之后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4年,日本建立了神户海军操练所,聘请英国教官训练步兵。而在1865年至1867年间,推出了“庆应改革”。期内,日本聘请法国技术人员,建立了横滨制铁厂和横须贺制铁所,重新开启了在1859年关闭的海军传习所。1867年,设立了陆军局和海军局,聘请法国军事顾问,组建了一支新型陆军传习队。从此,兵源不再局限于旗本子弟,而是开始向社会中的町人和农民开放。1868年,尽管改革遭遇失败,但德川幕府却在此时被推翻,开启了明治维新时期。

如果我们把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进步与清朝进行对比,可以说有些让人大跌眼镜。清朝首次聘请外国教官是在1862年,李鸿章聘请法国军人毕乃尔,指导刘铭传的部队。设立京师同文馆是在1861年,仅比日本晚了6年。然而,派遣留学生的决定却是在1872年,日本领先10多年。更不用说天津武备学堂,那是1885年的事情,比日本晚了足足30年。这是在太平军自产欧洲枪炮后,曾国藩才在压力下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而北洋水师和北洋新军的建立更是晚于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再来看朝鲜,1866年,朝鲜受到了法国的入侵,随后在1871年又遭到美国的侵扰。尽管朝鲜试图强化锁国政策以抵御外界干扰,1875年的“云扬号事件”和1876年的《江华条约》最终迫使朝鲜打开国门。朝鲜政权的掌控者闵妃一派意识到危机,派遣使团到日本考察,并设立统理机务衙门。1879年,朝鲜还向李鸿章寻求学习武备的方法。虽然朝鲜曾考虑过清朝的技术,但在接触到日本的军事实力后,他们意识到日本更加强大,从而于1881年组建了由日本教官训练的新式陆军别技军。

尽管1882年朝鲜旧军曾击败新式别技军,导致了政权内部的大院君和闵妃两派的争斗,以及清朝和日本对朝鲜的干涉,但朝鲜依然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设立了内外衙门,开办了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并通过清朝购买洋枪洋炮、训练新军。

越南的情况也颇具启发性。1858年,越南被法国强行入侵,1862年与法国签订了《壬戌和约》。作为回应,阮福时派遣邓辉潜入广东,学习清朝的技术以应对危机。邓辉向阮福时报告了清朝的困境,建议越南必须“师夷长技”。借鉴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越南设立了商舶司,并从1864年开始鼓励学习外语。尽管早期效果不佳,越南还是在1868年开始派人到南方的法国占领区学习法语。

早在1863年,越南就开始向法国学习蒸汽船只的制造技术。1865年,越南从英国、法国和德国陆续购买蒸汽船,并开始了军事改革。越南选派留学生赴英国和法国学习,依然比清朝早两年。至于新式陆军,越南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1792年,阮福时就已经聘请法国顾问训练新军。

尽管日本、朝鲜和越南在当初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面,但论改革的积极性和效率,清朝是相对落后的一方。例如,太平军的兴起促使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但北洋水师和北洋新军的成立,都是在甲午战争中旧军力挫之后的无奈之举。朝鲜和越南虽然也经历了内乱和外交压力,但他们都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变化,这都走在了清朝的前面。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落后之后不愿意改变和进步。相比于德川幕府、李氏朝鲜和阮氏越南,清朝的改革显得更加迟缓和犹豫,这足见当时的皇帝极其缺乏远见!

中国的强大通常也意味着汉族的强大,而汉族的强大则会威胁到满清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一旦汉族人真正强大起来,满清统治者有可能会面临被彻底推翻的命运。这种担忧并非无稽之谈,他们对待朱家后裔的态度——或是其他汉族遗民的处理方式——就可窥斑见豹。例如,对于朱家后裔和其他可能具有反叛意识的汉族人士,满清统治者的打压和监控从未放松。

“防汉”成为了贯穿整个满清两百多年历史的首要国策。这一国策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延续,更是一种防范未来的手段。在满清统治者看来,防止汉族人的反抗是一种生存法则。

面对洋人的侵略,他们的态度是“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口号,就是为了分化内部力量,阻止汉族人的反抗。

满清统治者在面对汉人反抗时的敏感与警惕,是他们无法彻底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所采取的诸多政治措施,如晚清时期的改革(如戊戌变法)、新政(如清末新政),往往在变革走向深入时就会被按下暂停键。因为每当改革触及到根本,威胁到统治者的内耗问题时,那根敏感的防汉神经就会被触发,满清统治者就会毫不犹豫地暂停。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

尽管重用几个汉族官僚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满清防汉的核心国策。

这样的国策导致满清统治者的所有决策、改革和新政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维持其自身统治,而非如何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任何有利于长远发展的策略,满清统治者都是不会采取的,也就注定会落后世界,甚至落后亚洲!

#世界历史#\u000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