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 刘诗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鲁青 陈伟斌)“刚来到我们医院时,小姑娘蜷缩着脊背,身高只有130厘米,体重仅27公斤,重度营养不良,且存在重度肺功能障碍以及肺动脉高压,肺功能仅剩正常人的1/3。”4月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方财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回忆。
“感谢医生和护士们,我的背能像雪山一样直了!”4月2日,在该院骨科病房,顺利出院的央珠向医护人员鞠了一躬。这位曾患130度极重度脊柱侧弯的18岁藏族女孩,经过医院多学科联合救治,如今终于挺直了腰板,身高“长高”了13厘米,心肺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央珠脸上洋溢的笑容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灿烂。

3月,浙大二院滨江骨科脊柱病区的护士为央珠测量身高。医院供图
2024年10月,央珠来到浙大二院时,她的X光片让见惯了疑难重症的医生们都吃了一惊:胸廓扭曲成诡异的S型,脊柱侧弯130度的锐角如一把利刃,刺向她小小的心肺,且伴随重度剃刀背和脊柱僵硬。
“据有关研究,此类未干预病例的生存期多在40至50岁区间,结合临床实际评估,其预期寿命可能更有限。手术是唯一的希望。”李方财表示,对于此类极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的病例,手术风险极高,术中出血、麻醉耐受、术后感染都可能导致患者脆弱的心肺功能进一步受损。
为确保央珠的手术顺利进行,浙大二院先后组织开展6次多学科(MDT)联合会诊,为她制定了“术前强基计划-术中多维保障-术后功能重塑”三阶段治疗方案。3月12日,骨科团队为她实施了长达7小时的脊柱矫形手术。术后,央珠的脊柱侧弯角度得到明显改善,超过术前预期,身高还增长了13厘米。

3月12日,浙大二院的专家为央珠进行脊柱矫形手术。医院供图
“手术完成后,患者还要进行长期的呼吸康复训练,改善肺功能。”李方财告诉记者,央珠的家乡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那曲牧区,考虑到其术后胸腔容积重塑及心肺代偿功能仍处于动态恢复期,医生们建议她先到海拔2000米-3000米的过渡区域,适应耐受后再逐步回到家乡。

4月2日,经过浙大二院多学科联合救治,极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弯患者央珠顺利出院。受访者供图
“从浙江到西藏,从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救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实践,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救助,重塑了一位藏族女孩的脊柱,点亮了她未来的人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告诉记者,浙大二院将进一步推动藏西医诊疗体系深度融合,为高原百姓健康福祉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医护人员给我的不只是健康,更带给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央珠表示,未来,她将努力登上更广阔的舞台,争取实现成为一名主持人的梦想。藏袍下的脊背挺拔而坚韧,在西湖畔,在雪山下,格桑花向阳生长,18岁藏族女孩的人生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