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言论
备受好评的《棋士》终于缓缓落下帷幕,被王宝强炸裂的演技狠狠征服的演技,在紧凑剧情的推动下,已然到达如痴如醉的最巅峰!

任谁也不会想到,在该剧的尾声还会杀出一匹“黑马”——一只耳,按理说,已然残暴癫狂到变态级别的反面角色并不好驾驭,稍有不慎便会招致一片骂声,但“影帝”级别的张宁浩硬是将此角色诠释到让人顶礼膜拜的程度!
“一只耳”其实童年过得相当凄惨,拮据的经济环境让狠心姑姑将仅有十五岁、被父母抛弃的他卖给人贩子。

此时的“一只耳”如同羊入虎口,他本能的反抗意识在人贩子那里却被视作“大逆不道”,竟然毫无人性地对他施暴,以致拿着锋利的尖刀将他一只耳朵直接割下。
强烈的剧痛,淋漓的鲜血,无尽的凄楚,交织在一起钩织成一张恐怖的大网,将窒息阴森的氛围深深笼罩在少年幼小的心灵之间,始终无法驱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大后的“一只耳”在描述自己这段凄惨的经历时,竟然面带微笑,毫无畏惧,彷佛这段经历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似的,与自己毫无关联。
可以说,童年那段灰到极致的阴影已让“一只耳”的心灵完全扭曲,在他眼中,任何人的生命都等同草芥,可以肆意践踏。

试看他对付夏生的那段戏,前一秒还在为夏生出车祸抱打不平,说司机肇事逃逸没有良心,后一秒便将丧尽天良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看着奄奄待毙的夏生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反而抡起锤子狠狠向对方砸去,这样的毒辣冷血让观众后背生出凉意。
其实“一只耳”刚刚出场时,许多人都误判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马大哈,其实他缜密的思维,超高的智商以及趋利避害的防范意识与主角崔业难分伯仲。

试看在开始的那一起信用社抢劫案中,当其他同伙都被绳之以法时,只有他置身事外,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提前踩点的过程中,就通过缜密的侦察发现,信用社周围有多家警局,一旦涉事将插翅难逃!
有鉴于此,“一只耳”采取一种相当极端的方式——拿锤子将自己砸晕——来规避风险,试问:一个对自己的身体都如此不珍惜的人,在他心里,他人利益以及生命那就是个屁!

在刚刚结识崔业那会儿,“一只耳”显得格外老实腼腆,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但当你看到之后盘店的情景,波澜不惊地将店老板杀害后,还若无其事地将死者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这种已完全丧失道德底线的变态行为,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张宁浩在饰演“一只耳”这个角色时,其实台词对话很少,主要靠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让角色得以立体饱满,这种以王炸级别为底色的角色塑造,放眼整个演艺圈,很难有同龄人可与张宁浩比拟!

1988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也将草原的狂野与奔放带进了他的演艺生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下,许多与他同龄的演员都选择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回报,纷纷倾向于又奶又能红的偶像剧,或是参加综艺,让自己的人气得以迅速飙升!
但张宁浩却格外要特立独行,以自己草原汉子的独有风貌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在高中便喜爱玩摇滚的张宁浩便练就了一副十分独特的高亢嗓音,为他今后的演艺事业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2009年,张宁浩在以优异成绩踏入上海戏剧学院的菁菁校园后,便获得了一次珍贵的奔赴德国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机会,首次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莎氏的名剧《仲夏夜之梦》成了张宁浩进入演艺事业的敲门砖!

随后,在英国某艺术学院主修了一段时间艺术表演后,张宁浩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日本,成为铃木忠志招收的首位中国籍学员。
出生于1939年的铃木忠志是日本著名的戏剧家,四十六岁那年便在日本戏剧界“开天辟地”,所创建的“利贺国际戏剧节”成为日本首个国际性艺术节!

五十五岁这一年又同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等人共同创建中日韩戏剧节,曾经也执导过许多世界名剧深受好评,如:《特洛伊妇女》《酒神》《李尔王》等。
铃木忠志严厉而又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张宁浩的演技突飞猛进,尤其是在表情控制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上,张宁浩可以说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张宁浩在铃木老师的SCOT剧团中一待就是整整四年,这段漫长时间里,老师铃木耐心地教,学生宁浩认真的学,彼此之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铃木还邀请张宁浩参演了自己亲自执导的多部舞台剧,这些都为他塑造立体丰富的各种角色,打下夯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

2016年,二十八岁的张宁浩学成归来,在奇幻爱情网络电影《扑通!扑通!花少年》中亮相国内荧屏,从此,正式在内地影视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用饱满富有张力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这是张宁浩多年练就的本事,如他在话剧《咸水歌》中所塑造的自闭症画家的形象,就让此本事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该部话剧中,张宁浩所饰演的角色全程零台词,全靠表情与肢体动作来调动人物情绪与现场气氛,让台下观众叹为观止,因此,该部剧也让他将“全场最高分”收入囊中!
多年来,拥有炸裂演技的张宁浩在国内影视圈内却一直不温不火,希望通过《棋士》的播出,张宁浩这种影帝级别的表演能得到国内众多导演的宠爱,为观众不断塑造更多的经典角色!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新京报,2025-04-01,《罪案为壳情感为核,《棋士》于生活流叙事中诠释人性悬念丨娱论》
扬子晚报,2025-04-13,《《棋士》收官,以生活流笔触呈现高能反转“人性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