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喜庆团圆的日子,也是消化系统疾病高发时期,市民群众在聚餐时需警惕胃肠道负担过重而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宁提示,在欢庆春节的同时,市民群众也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春节期间需警惕哪些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不良 通常会出现餐后饱胀、上腹胀痛、反酸、恶心、打嗝等不适症状。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选择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品;适量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抑酸剂、消化酶等,但需遵医嘱,避免滥用。
急性胃肠炎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排便次数增多及发热等。要充分休息,补充流失的水分与电解质;饮食采取清流食,逐步过渡到低脂、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泻药或补液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 常见症状有烧心、反酸、胸痛及吞咽困难等。治疗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如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等;遵医嘱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干预。
消化性溃疡 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饥饿或餐后加重、嗳气、反酸等。治疗需系统规划,要消除病因,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以促进溃疡愈合;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注重营养均衡。
急性胰腺炎 大量饮酒、高脂饮食是引发该病的常见诱因,可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治疗通常包括禁食、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还需手术干预。
专家提示,除了儿童,老年人在食用枣或其他含有坚硬果核的食物时,也应特别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误吞果核。临床上经常见到老年人误服两头尖利的枣核,容易卡在食管、胃或小肠的狭窄处,其尖锐部分容易刺穿消化道壁,引发食管溃疡、胃穿孔、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哪些措施可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春节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发生。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腌制食品;避免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应格外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并按时服药。
出现哪些症状应警惕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其症状多样,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应高度警惕。
出现呕血症状应立刻引起警觉。呕血通常表现为呕吐物中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是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证据,可能意味着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存在出血点。
黑便也是重要警示信号。当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肠道细菌的作用后,会使粪便呈现黑色或柏油样。一旦发现此类情况,患者应迅速就医,以明确出血原因。
突发头晕、乏力,甚至出现晕厥等失血性休克症状,应高度怀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这表明患者可能因大量失血而导致血液循环不足,从而引发全身性反应。
高危人群更要小心,包括长期患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人群,以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定期进行消化道检查尤为重要。通过胃镜、肠镜等专业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消化道病变。
便秘患者春节期间要关注哪些问题?
春节期间,市民群众往往吃得好,且大多是高热量饮食,加之饮食比较精细,且久坐多、运动少,对于既往有便秘的人群来说,就会加重便秘,应在饮食、生活习惯、情绪调节等方面加以关注。
饮食调整是便秘患者春节期间的重中之重 应尽量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相反,应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关键 应尽量保持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憋便。同时,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情况。
情绪调节不容忽视 应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因琐事引发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肠道功能的影响。专家提示,便秘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喝酒暖胃是饮食误区
许多人认为,在寒冷的冬天,饮酒能让身体迅速暖和起来,甚至觉得这对身体有好处。专家指出,虽然喝酒后人体会感到暖和,但这只是因为酒精刺激了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使得血流量增加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温暖感。这种温暖感并不能真正提高人体的核心体温,反而可能导致身体散热加快,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此外,长期饮酒还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当然,喝酒伤肝、影响心血管健康也是有定论的。不仅如此,酒精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将饮酒视为冬天暖身的好方法,显然是一种误解。
在冬季,人们应该通过穿着保暖、适量运动等方式来保持身体温暖,而不是依赖饮酒这种不健康的方式。
来源:劳动午报
记者 宗晓畅 通讯员 钟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