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和消费方式,迅速融入了大众生活。有人在直播间购物,有人在直播间聊天,有人展示才艺,有人分享生活。网络直播以即时、娱乐的属性,成为了大众生活的标配。然而,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乱象也日益增多,低俗、卖惨、套路、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网络生态,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那么,网络直播的监管何时能到位呢?
网络直播行业的乱象可谓五花八门。根据上游新闻的盘点与追踪,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违法直播,诸如直播间售假、非法荐股等;主播为了流量不惜编故事,无底线摆拍戏弄公众;低俗擦边直播,冲击社会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一类则是直播边界问题,比如无底线蹭热度,直播扰民等。部分主播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进行直播,有热度就蹭,不仅干扰公众生活,也给公共空间秩序带来影响。
这些乱象的背后,无疑都是对流量的盲目追求。流量意味着关注度,意味着利益。一些主播为了流量,不惜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甚至突破底线。而这种畸形的流量观,不仅损害了整个直播行业的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的风气。
面对这些乱象,监管部门已经行动起来。抖音等平台发布了直播治理报告,显示直播间违规率明显下降,违规场景的审核时效提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打击黄赌毒诈黑色产业链,捣毁百余个犯罪窝点。同时,中央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也联合开展了“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整治违法违规内容呈现乱象,进一步规范重点环节功能,从严整治功能失范、“网红乱象”、打赏失度、违规营利、恶意营销等突出问题。
然而,监管到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网络直播具有即时性、复杂性和海量性等特点,涉及领域从生活购物到娱乐休闲,内容庞杂。这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提高甄别能力,让各类乱象无处遁形。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跨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网络直播乱象。
在此过程中,平台的作用不容忽视。平台是直播行业的主体,也是监管的重要对象。平台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主播和直播内容的监管。抖音等平台已经上线了主播管理机制“健康分”,把日常违规累计加扣分,定级定档对应不同的管理手段。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减少了违规主播的数量。然而,平台也需要自省自律,不能为“毒流量”推波助澜。平台应该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共同推动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除了监管部门和平台的努力外,广大网民和公众也需要提高警惕,自觉抵制低俗、恶俗类网络直播。网民和公众是网络直播的受众,也是监督者。只有大家共同参与,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在监管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平衡。监管不能一刀切,不能扼杀直播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应该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给予直播行业足够的发展空间。毕竟,直播行业在促进灵活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网络直播乱象的治理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需要不断加强技术手段和跨部门协同,提高监管效能。平台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主播和直播内容的监管,同时自省自律,为正能量加持。网民和公众也需要提高警惕,自觉抵制低俗、恶俗类网络直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风清气正的网络直播环境。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直播行业将逐渐告别“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创新和优质内容涌现,让网络直播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