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有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人这一辈子,耳朵里听的是是非非,嘴里说的是家长里短,心里装的是得失贫富。
可活得越久越明白,管得越多烦恼越重,算得越清枷锁越深。
真正的聪明人早把人生调成了“不管”模式。
修好自己的因果,才是对生命最大的负责。
闲言碎语不管
《增广贤文》有言:“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活在别人的嘴里,是这世上最累的事。
你穿件新衣服,有人说你显摆;你埋头工作,有人笑你傻干;你沉默不语,有人骂你清高。
人心如海,你堵不住别人的嘴,但能捂住自己的耳朵。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被提拔为宰相。
朝堂上总有人议论他:“一个县令出身的人,凭什么坐这个位置?”
甚至有同僚当面嘲讽:“你那些判案的能耐,也就配在县衙里耍威风!”
狄仁杰听到这些话,既不辩解,也不恼怒。
有次下朝,下属愤愤不平:“大人为何不向陛下告发这些小人?”
他摆摆手说:“若我把心思都放在这些闲话上,今日还能站在这里议政吗?”
后来突厥犯境,满朝文武无人敢应战。
狄仁杰主动请缨,带着三万老弱残兵守住雁门关。
得胜回朝那天,当初说他闲话的人,一个个低头不敢对视。
武则天问他如何堵住悠悠众口,他答:“臣只管守城门,不管城门外刮什么风。”
别人的嘴长在别人身上,你的人生活在自己手里。
你解释一句,就多一分不甘;你反驳一次,就添一层业障。
总盯着旁人的是非,耳朵里塞满了闲话,心里就长不出清净。
古人有云:“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有人议论你的选择,有人指点你的生活,若事事都要辩解,只会把自己困在他人的眼光里。
这世上没有谁能讨所有人喜欢,把耳朵关起来,路才能走得直。
有人夸你别当真,有人骂你别较真。
当你不再在乎闲言碎语时,别人的话就伤不了你分毫。
贫富与否不管
陶渊明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财富如流水,今日在你家,明日到他户。
人这辈子最可怕的牢笼,不是缺钱,而是被金钱困住心性。
比钱财总有人比你富有,比地位总有人比你显赫。
若把人生当成赛场,你永远都是输家。
清代文人沈复,出身书香门第,却一生清贫。
年轻时,他见同窗考取功名、家财万贯,也曾焦虑不甘。
妻子芸娘劝他:“君画一幅扇面能换三日米钱,我绣一方帕子可抵半月灯油。粗茶淡饭能饱腹,茅屋竹篱可遮身,何必与旁人比较富贵?”
沈复恍然大悟,从此不再攀比。
他带着芸娘游山玩水,将清贫日子过成了《浮生六记》。
书中写道:“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两百多年后,那些当年显赫的富商早已湮没无闻。
而沈复笔下的烟火人间,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这世上有人住高楼,有人住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你若是总盯着别人的钱包,就看不见自家的灯火;你若是总抱怨自己命苦,就尝不到粗茶淡饭的甜。
《增广贤文》有言:“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八尺。”
人这一生,吃多少饭、睡多大床,老天早就定好了数。
月薪三千有一日三餐的安稳,家财万贯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幸福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标配,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
命里的钱,多一分是债,少一分是福。
当你不再为贫富患得患失时,生活自会还你一份从容。
结果如何不管
孔子有云:“尽人事,听天命。”
人就像田里的老农,播了种、浇了水,剩下的便交给天时。
你只管低头耕耘,收成如何,不必日日计较。
越是盯着结果的人,越容易半途而废;越是焦虑得失的人,越容易一事无成。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年轻时三次科举落榜,转而立志行医。
为编写《本草纲目》,他耗费27年,足迹遍及山川大河。
期间有人嘲笑他:“采几棵草能成什么事?不如开药铺赚钱实在。”
李时珍不为所动,日复一日记录药性、验证药方。
书成那年,他已双鬓斑白。
有人问他:“若这本书无人认可,你这辈子不就白费了?”
他笑道:“我若怕白费功夫,当初就不会拿起第一株草药。”
后来《本草纲目》被译成多国文字,救人无数。
而当年那些急功近利的嘲笑者,早已无人记得。
《增广贤文》有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真正的豁达,是做好今天的事,不想明天的愁。
越想掌控结果,越会被焦虑吞噬;越计较得失,越容易错过机遇。
考试可能落榜但备考时积累的知识是真的,创业可能失败但过程中磨练的能力是真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只管埋头耕耘,收获或许迟到,但从不缺席。
真正的聪明人,把结果交给时间,把自己还给初心。
不求事事如愿,但求无愧于心。
▽
老话讲:“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这一生,活得太累,往往是因为管得太多。
管不住别人的嘴,放不下攀比的心,绕不开得失的局。
从今天起,学会“三不管”。
把别人的嘴、别人的命、别人的因果,统统还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