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女儿的一句话让我破防!什么样的父母,能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嗨猪的家庭 2025-01-31 14:22:46

最近和朋友聚会聊天,她说有件事让她很困惑。

眼下正值寒假,又是新春佳节。明明是值得高兴的事,可朋友说,她女儿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雀跃。

问孩子过年开不开心,女儿表情淡然的说一般。再问她有什么新年愿望,小家伙的回答出人意料:

“没啥想要的,过一年是一年呗。”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才十岁的小姑娘,就已经是一副沉闷的模样,完全没有小孩子该有的“易嗨体质”。

这让朋友很郁闷。她感慨到:“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玩具旅游样样不缺,可他们却越来越不快乐了。”

记得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曾说:“我们现在最该给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

他在调研过三十多万中小学生后发现,这届孩子身上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能够感知幸福,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明明拥有那么好的条件,却依然幸福感不强呢?

父母以为的爱

其实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堂姐在中学做心理老师。不久前,听她说起一个案例。

这个女生在她们学校读初二,原本成绩优异,从上学期开始却严重退步,还出现了厌学情绪。

本以为女生之所以会这样,是父母关系紧张或对她过于严厉所致。可堂姐了解后发现,真相和她预判的还不太一样。

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其实不错,父母关系融洽,对女儿也关怀备至,在物质上尽量都会满足她。

而在学习方面,也不存在因为成绩落后而打骂的现象。考砸了父母总会告诉她:“考得不好没关系,但一定要弄懂为什么错,这样才能进步。”

连女生自己都承认:“爸妈对我其实挺好的,但我还是高兴不起来,每天都感觉很累,却没有人能理解。”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跟女生深聊后,堂姐找到了症结。

原来,在女生家里,生活的所有重心都围绕着学习。升入初中后,父母给她请了好几门家教,还擅自做主退掉了她喜欢的合唱团。

每当女生想放松时,父母都会叮嘱她:“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考上大学就能松一口气了。”

每当她因为学业压力太大想找人倾诉时,父母只会告诉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熬一熬就过去了。”

整个家里,没有暴力和争吵,可父母眼里只有学习,其余的一切他们都不放在心上。

这份温言细语的关爱背后,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像是精心编织的大网,让这个女生无比压抑,却无处遁逃。

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很多孩子不快乐,是因为在父母心里固执地长着好孩子的标准。”

我们这届父母,在物质上基本不会亏待孩子。但内卷的大环境难免让我们心态失衡,从而去刻板定义孩子的人生——

只有未来找到好工作,赚到大钱,才是幸福的保障。而要想实现这些,就必须成绩好,在升学竞争中突围。

于是,我们对于“好孩子”的标准里,成绩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父母被裹挟着加入鸡娃大军,为了择校考试时那个亮眼的分数不遗余力,成绩稍有波动就焦虑不安。

就这样,在“今天成绩优异,明天才有幸福”的理念下,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满,兴趣被边缘化,创造力被扼制。“好孩子”的标准束缚着他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

在如今这个竞争惨烈的时代,家长们有这样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

可是这份我们认为深谋远虑的爱,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

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说:“以明日虚幻的所谓幸福给今日的学生不断加压,逼迫学生作出现实的付出,丢失的是花样年华的好奇、快乐,青涩少年的美梦、猎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的壮志豪情与无限活力。”

事实上,这届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每天上学早出晚归,要写堆积如山的作业,得应对频繁的考试。沉重的学业压力,让很多孩子眼里的光黯然熄灭。

现实的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于是家就成为了孩子最后的避风港。

这里应该是疗愈的地方,不应该让孩子再感到紧张和压力。因此我们父母要做的,不是再层层加码,而是帮孩子放下负担、排遣掉负能量,满血复活后再次轻装上阵。

孩子幸福的关键

是父母提供抱持性环境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网友的儿子高三在读,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儿子的情绪却出现了异常,一直说教室里的气氛太压抑,每周晚自习都要请假出来放松。

对此,这位网友其实内心很焦虑,却依然坚持配合儿子的决定,把他接回家,陪他打球散步。

而近期,男孩的症状进一步加重,不仅回家就喊累,而且情绪烦躁,有时会摔东西,用笔在纸上乱划,甚至拿着菜刀不停地剁菜,还会说各种极端的话。

男孩的疲惫、心慌和气躁,网友跟她老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决定不给儿子任何压力,甚至心平气和地劝儿子,如果状态不好,不妨放弃今年高考,可以休学一年,等状态恢复了再考。

同时,网友夫妇还向儿子明确表态,不管今年高考与否,父母都支持他的决定。他们还把手机也交给了儿子,回家不谈学习,就吃东西、聊天、休息放松。

在这位网友看来,当下对儿子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心态。如果心态崩了,什么也干不好。如果精神垮了,考任何大学都没有意义。

幸运的是,在父母的包容和接纳下,男孩的状态渐渐好转起来,开始主动学习。一切都在向好的态势发展。

这位网友的分享,触动了很多家长。其中有一条高赞留言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父母不是在劝孩子放弃高考,而是在以一种方式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胜于你的成绩。”

有人说,现在许多孩子心态很消极,动不动就抑郁、厌学,一点儿都没有青少年该有的阳光和活力。

但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大人接住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孩子离幸福就不远了。

这就像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抱持。

当孩子处于低谷或情感受挫时,要是父母能提供一个支持、理解、包容的家庭环境,让他去发泄情绪、感受父母给予的宽容和关怀,那么孩子会很快从困境中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长。

换句话说,父母所给予的持续而稳定的爱和安全感,才是治愈孩子的良药。

每一个幸福感强的孩子,都来自抱持性的养育环境。

父母常说三句话

孩子内心更幸福

李玫瑾教授曾说:“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抚养。”

要想让孩子被幸福包围,不妨常对他们说三句话:

1、“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

就像冰心先生在散文《不为什么》中所写的:

“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

父母这份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孩子行走于世最大的底气。

2、“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陪在你身边。”

及时看到孩子的内心,关注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理解和支持。这会让孩子内心拥有归属感和力量,在面对困难时无畏无惧,勇敢前行。

3、“成长之路,我愿意和你一起不断变好。”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因此大人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践行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孩子更好的成长。

这才是最好的托举,才能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0 阅读:1
嗨猪的家庭

嗨猪的家庭

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