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飞
编辑 | 晚晚
来源 | 赛博故事(cybergushi)
“2020年的春天确实不太平凡,就像我们今天见面的方式也非常特殊”,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讲这番话的现场是一场网络会议。由于疫情期间,见到的人基本都戴着口罩。所以视频会议时,和杨旭进行的不戴口罩的“对面访谈”,反而多了一份亲切感。
阻挡病毒的口罩,也是现今世界的缩影。如果世界真有黑天鹅,2020年开年的这一只恐怕是史无前例的。所以一句话正被反复提起——“现在唯一的确定性,就是环境的不确定性”。
确实,从牵动社会的疫情,到影响经济的贸易,再到带动转型的技术,主要环境要素无一不处于变化之中。不过越面对不确定性,人们就越希望得到“决断”的确定信息。在转型时代,应该抱有何种理念、秉承何种价值、基于何种动力。
在科技产业,杨旭,是诠释这些问题的合适人选之一。他是耕耘中国科技产业多年的老兵。我们可以用一个长句子来描述一下——从25年前PC时代,杨旭担任英特尔中国区OEM总经理开始,他就一直在做将英特尔的技术生态,对接到蓬勃发展的本土产业、行业的工作。25年过去了,中国很多科技公司的成长,很多企业的信息化,以及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都得益于这些良性互动。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杨旭自然也有对产业的新思考、新判断。但可以事先总结的是,无论环境因素如何不确定,他依然对产业发展持有乐观。“我们(英特尔)30多年前,就在中国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在过去不断得到验证;(虽然)也有很多挑战,但得到的经验是不畏危机,勇于投入,通过快速学习、驾驭变革”。
无疑,当下的情景,产业需要这些思考和判断体现的笃定和乐观。
抗击疫情:本地经验和全球实践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任何公司都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要保护员工的安全,这个与包括公司内部的管理,包括国家、政府一系列的管控措施要遵守。
第二,在这一系列的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在保证员工安全的情况下,再考虑能不能正常运营。
从这些角度,英特尔在中国成都和大连的工厂,在全球都有表率作用。国内工厂探索出一系列保护体系,比如阶梯性降低员工密度;控制员工安全距离。
在疫情扩散之后,英特尔工厂所在的其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爱尔兰等,因为得知英特尔在成都、大连的成功抗疫实践经验,给了特殊批准,让工厂可以继续运营。这体现了经验的价值,也体现了包括中国工厂在内的全球制造体系、制造网络系统的重要性。最终,这保证了疫情期间英特尔90%以上的产品出货率。
英特尔是一家科技公司,但是很多人其实忽视了它同样是一家半导体行业的精尖制造公司。精尖制造是英特尔在中国很重要的业务板块。成都工厂,是英特尔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代表了英特尔在这方面最顶尖的水平。大连工厂,从最初的芯片组业务转型到战略的存储业务,正在从96层的3D NAND过渡到144层的3D NAND技术,标志着3D NAND产业在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当全球居民都被禁足的情况下,无论从居民娱乐需求,还是技术追踪、抗击疫情角度看,这些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供应,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杨旭介绍的全球经验分享,让我想到英特尔在工厂中的精确复制理念——即为了确保产品的一致性,英特尔有一套体系,确保在建立新工厂的时候,将之前的成功模式精确复制,并持续改进,以备后续复制。
显然,对全球化公司而言,一定需要完整的理念,支撑全球运营,服务全球客户。
价值:“智能X效应”在当下这样一个时间点,对于技术对行业的价值赋能,杨旭提出一个新说法——“智能X效应”。
在这样一个万物智能的时代,杨旭为“X”(效应)赋予多重含义。
首先,X可以代表各种物,智能的物,会有越来越多“智能的物”连到互联网上。
其次,X代表增值。“智能的物”不断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将为产业增值,成为产业创新的X效应,带来指数型增长机会。
最后,X还有灭绝(extinction)的含义。如果企业没有抓住智能机遇,就可能被“灭绝”。
杨旭例举了“冰箱智能化”的例子。如果在疫情期间,有一台智能化的冰箱,它不仅可以告诉消费者里边存了什么,缺乏什么,还可以告诉农场、食品供应链,消费者正在和即将需要什么,实现整个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链增值。
智能X效应,同时体现在直接抗击疫情上。从医疗救助,到在线诊疗、影像分析、基因组分析等等。而“智能X效应”的核心是数据。从智能家居、冰箱、家电、到智能工厂,边缘设备,数据爆发无处不在。当万物皆是计算机,在2023年之前,全球数据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数据是推动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因素。
杨旭认为,数据所创造的市场机遇是巨大的,在英特尔熟悉的传统PC产业,是300亿规模的市场,而到2024年,数据会创造一个3000亿规模的市场。英特尔的具体业务,也在从 “以PC为中心”,转换为“以数据为中心”。
不过数据的大规模爆发,当然为承载数据的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挑战。
“新基建”:催化剂创造新动能今年3月4日,国家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号召。
杨旭认为,“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催化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换,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机会。在新基建之于技术领域,其本质,是通过5G、AI等手段,推动数据产生和数据增值所产生的增值业务。和“旧基建”相比,它最大特点不是基础设施建设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其承载的数据,服务于生活、生产。
新基建的核心,是技术。杨旭认为,过去这么多年,摩尔定律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晶体管数量增加了100万倍,处理能力提高了45万倍。英特尔还在源源不断的推动一系列行业标准,如 Thunderbolt、ODCC、RSD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5G也是建设新基建的关键技术。它不是类似2G到3G到4G,服务于手机提速,服务于人上网的技术演进,而是解决物上网的技术演进:第一是解决物的联网;其次是解决海量数据的传输,让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增值应用场景成为可能。
杨旭看好新基建的前景,过去的经验或可做证明。此前,国家最基本的宽带投入,就让每一个人成为受益者。杨旭说,在疫情期间,“我在家办公这么长时间,无论和国内员工开网络会,还是国外员工开网络会,带宽没出过问题,这就是多年来新型基础设施投入的价值“。
中国的数据量是最大的,中国在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持续的,所以杨旭认为,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中国市场不是在“跟”,很多地方是在“领”。
谈及面向全球化出现的贸易纷争,杨旭认为,全球化过程中,彼此有分工,但不是为了取代,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
创新文化:立足科技产业的“基础”和“宏愿”英特尔有半个世纪(52年)的历史,期间收获无数,自然也面对过无数风雨。
科技公司何以立足于科技创新前沿?面对机会,面对挑战,如何决断,什么是一个伟大科技公司的灵魂?杨旭认为,创新文化,是科技公司的根基所在。
这些创新文化包括:
第一,有前瞻性和原创精神,见别人所未见。
第二,有试错能力,“错误”也是一种收获。
第三,客户至上,技术要转化为客户认可的价值。
第四,有带动产业链,建立生态的能力,协同创新。
第五,全球化视野。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公司的三观和根基,宏愿则是指导一个公司运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指南。
英特尔也定义了公司的新宏愿——“致力于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造福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杨旭说,“这是比较准确描述英特尔企业灵魂的一句话。”
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自然需要上述“创新文化的支撑”,比如「前瞻性」和「冒险精神」。创造改变世界的技术,更需要持续投入,不仅是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投入,在金融危机,在疫情期间,还要坚持投入。
英特尔「企业宏愿」后半句,也让我想到微软的「企业宏愿」——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两者都强调了为“每一人”创造价值,这似乎也体现了全球化科技公司的共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