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对于承认新中国,贾瓦拉哈尔·尼赫鲁从一开始就犹豫不决。
当时,驻华大使潘尼迦就曾向他建议早日承认新中国,但是总督拉贾戈帕拉查里与副总理兼内务部长帕特尔等相当大一部分文职官员不赞成过早承认新中国,主张暂缓一些日子。尼赫鲁觉得,政府内这些不赞成的人除了受亲西方的院外集团的影响外,也对新中国成立后从舆论上透露出的一些对印度的看法有意见。

正在此时,12月16日,同样与中国相邻的缅甸宣布承认新中国,尼赫鲁就坐不住了。
由尼赫鲁主持的国大党政府经过短暂的犹豫,紧接缅甸联邦政府之后,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与蒋介石政府断绝一切关系,承认新中国。
双方交换大使的问题解决后,两国商定于1950年4月1日建交。
1、新的承认高潮在缅甸、印度宣布承认新中国之后,世界上又掀起了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浪潮。
首先是1月5日从莫斯科传来消息,巴基斯坦政府经过其驻苏联大使喀莱西照会中国政府,表示承认新中国。
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有15个国家宣布断绝与国民党残余政权的外交关系而承认新中国,其中1月7日、9日,每天都有两个国家宣布承认新中国,连西方大国之一的英国也迫不及待地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承认新中国。
在1949年12月中旬至1950年1月中旬的一个月内,宣布承认新中国的国家的顺序如下:
12月16日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2月30日印度共和国;
1月5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1月6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
1月7日锡兰自治领(即后来的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1月7日挪威王国;
1月9日以色列国;1月9日丹麦王国;
1月11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月12日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月13日芬兰共和国;
1月14日瑞典王国;1月15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月17日瑞士联邦。
1月6日下午,外交部动办公楼里就来了两个黄头发、蓝眼睛的欧洲人。这是在东交民巷英国原驻北平领事馆的总领事包士敦与其随员,他们是前来拜会的。
包士敦拿出函件,说明了此次拜会的来意:
“我奉命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先生给周恩来将军的照会面交。这是英文本,中文译本尚未收到,收到后再送至将军阁下。
读完照会后,包士敦说:“这个电报已于格林尼治时间今日8时在伦敦发布,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早给回音,由我转交英国政府。”
2、毛泽东的4封电报中国政府在研究了英国政府的立场后,根据既定的建交原则,周恩来在1月10日凌晨乘火车赴莫斯科之前,于1月9日以外长身份复电给英国外长欧内斯特·贝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贵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接受阁下所指定为临时代办的胡阶森先生,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派来北京就贵我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问题进行谈判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当给予胡阶森先生及其随员以及档案自南京迁来北京所需之一切便利。
于是,英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但是,英国贝文外长又于1月16日指示英国驻北京总领事包士敦向中国外交部转达英方立场,即:两国谈判相互关系中的问题应在建交之后,而不是在建交之前,中国提出的“先谈判,后建交”是国际外交史上没有先例的。
但在中国方面的坚持下,英国方面终于接受了“先谈判,后建交”的要求。
1月18日,毛泽东即在一封给刘少奇的电中指示:
英国代办胡阶森到京时我们提出些什么问题和他谈,请中央约外交部人员讨论一下,规定方针态度及具体内容,写成书面文件,并事先告我为盼。
在尼赫鲁为英国探路,想要试探改变中国“先谈判,后建交”的做法时,刘少奇于1月19日给毛泽东发来了尼赫鲁1月16日给周恩来外长的电报,向毛泽东请示如何答复。当时周恩来尚在来莫斯科的旅途中。
毛泽东感觉到,印度虽然已经独立,但仍是英联邦中的重要国家,如今英国、印度想在同时与我方进行建交谈判,印度可为英国“问路摸底”。他愈发觉得,在建交谈判策略中,有必要将这两个国家分开来对待。

毛泽东在接到上述刘少奇发来的那封电报后,即于1月20日凌晨1时答复如下:
同意你的意见,先给尼赫鲁去电,大意谓同意雁谒森先生为临时代表,到北京谈判建立外交使团的初步与程序事宜。对英国答复则应当拖一下,外交部的同志不了解拖一下的作用,认为“陷入僵局”,这是不对的,这里并没有什么僵局,主动权完全握在我们手中。拖一下的时间请你和李克农商定之。
英国想将与新中国的谈判建交与中印谈判建交搅在一起进行,毛泽东识破了英国人的用心,也看穿了英国人心虚胆怯。因而,他向刘少奇电示将中英谈判“拖一下”,与中印两国建交谈判分开来对待,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毛泽东在1月20日凌晨1时的电报发出后,觉得意犹未尽,躺上床还在想着,在天亮的时候,即早晨时,又起床来,追加了一封给刘少奇的关于答复尼赫鲁电文的电报,请刘少奇将中方与印方、中方与英方来往的三份电报全文发来莫斯科。
毛泽东的追加电文如下:
今早一时电谅达。复尼赫鲁电文的措词须加斟的,因为此项复文即是对英国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复文的样本。请令外交部写一草稿电告我们看一下,此项复文迟数天发出并不要紧。为了研究这个复文,请令外交部将印度第一次来文、我第一次复文及印度第二次来文的三个全文清楚发来。又我和英国来往电全文亦请发来。
从电报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此事关心之细!
刘少奇根据毛泽东这些指示,掌握了对与英国及与印度谈判的区别,因而在接到毛泽东的电报的当天,当外交部送来有关印度方面提出宴请我方人员一事的请示时,刘少奇就写了这样的批复:
炳南复,可作礼节上来往。对印度人民应表示友好态度。
2月8日,将要离开莫斯科回国的毛泽东,再次就中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上要解决的先决问题作出指示:

估计英代办胡阶森即将到京,望告外交部于胡到后,当其来访时提及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步程序的事宜,即应告以其中最重要者为英国与蒋介石反动派残余的关系问题,因英国既已与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即不应同时再与国民党政府做任何外交来往,而英国代表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及其他组织中竟继续承认国民党代表为合法,拒绝接受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这在建立中英外交关系上是不可能不解决的先决问题;其次,英国香港政府对国民党政府在港的官方代表、机关及其所属的一切国家资财采取如何态度,也须弄清楚,因这类事情也是属于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的问题,等等,看胡阶森如何答复。
至于收回英国兵营问题,可暂置不谈。
从毛泽东上述一系列指示,可见他对中英两国建交谈判的重视。为了将先承认中国的英国与美国区别对待,对当时正在收回东交民巷西方各国兵营的行动中,毛泽东特别指示,在策略上“收回英国兵营问题,可暂置不谈”。
3、联合国的战场虽说英国已于1月6日宣布承认新中国,但伦敦的外交部和胡阶森本人都对即将进行的谈判心中没有底,因而甚感担忧。因为周恩来外长给贝文外交大臣的复电,并没有因循双方承认就算建交的国际惯例,而是要英方派人去北京进行建交谈判。
再说,他与外交部对中共方面在谈判中会提出什么问题,确实心中无数。中英之间本来就麻烦不少,远的诸如香港、九龙问题,西藏问题,近的如两航起义的70余架飞机问题,《人民日报》上反应强烈的英国代表在联大安理会没有投票接纳新中国的问题,最近中国收回在东交民巷的外国兵营问题,等等。英国政府方面十分担心中方无意接受英国之承认,不赞同先建交、后谈判。英国人向来讲面子,担心谈不成,会使大英帝国在国际社会大为丢脸。
因而,英国方面找了印度帮忙,尼赫鲁也就于1月16日给周恩来去电,向北京抛出了一颗探路的石子,提出“双方互派大使后,再行谈判一切重要事宜”。英方也于同日通过原驻北平总领事向中方表达了“建交后再谈判”的意思。中国对印度的答复是,中印之间“在过去没有存在需要在两国互派大使之前进行谈判的重要事宜”,故印方代表雁谒森可即来北京谈判设立使馆事宜。

中方对英方的答复虽说与给印方的答复不同,但也十分奥妙:
“中英两国外长的换文表明了双方政府对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意”,胡代办可来北京“谈判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步的与程序的事宜”。
就在中英建交谈判开始之前,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会议厅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否认蒋介石残余分子在联合国继续代表中国人民出席第四届联合国大会的资格。
1949年11月15日,新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明确强调指出:“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才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要求联合国根据其宪章的原则和精神,立即取消由蒋廷黻所率领的“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活动的一切权利。
但美国国务院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反对新中国的合法政府取代蒋介石集团拥有联合国席位的政策,决定在安理会讨论新中国的席位时,就纠集其盟友一起投票反对。
赖伊收到周恩来的电报后,在美国的指使下,以电码有误,需要复核为借口,拖延时间并密谋策划阻挠的办法。11月18日,赖伊才表示中国人民政府的电报“并非来自联合国会员国”,所以不能在会员中散发电文副本。根据联合国的惯例,只能将这个电报列在非政府组织和非会员国的表册中备查而已。
在第四次联大期间,周恩来又致电当届联大主席菲律宾人罗慕洛,坚决否定“中国国民政府”所派遣的代表团的合法地位。罗慕洛表示,中国人民政府的要求必须经过联合国总务委员会审查后,才可以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这个时候,苏联及与中国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坚决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美国则力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双方互不相让,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当时,苏联代表团维辛斯基团长发表声明,表示支持中国的立场,声称苏联绝不承认由蒋介石派出的代表团代表中国。而美国、英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则公开发表声明,声称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为美国及其他许多联合国会员国所承认,因此对新中国的要求不予理睬。
进入1950年,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已经解放,新疆也已和平解放,新中国政府已经基本控制了中国大陆,中国大地上百废俱兴,政通人和。
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出席了第四届联大后,从纽约回到莫斯科,于1月6日深夜去市郊别墅看望毛泽东。这天白天,英国刚在伦敦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同时与国民党残余势力断交。维辛斯基与毛泽东谈起了去年底在联大驱逐前国民党政府代表蒋廷黻的这场斗争。双方商定,继续进行这场在联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斗争。
毛泽东准备让新中国外交部给联合国安理会发一份声明,否认前国民党政府代表蒋廷黻继续为安理会中国代表的合法地位。维辛斯基则说,如果中国发了这个声明,苏联准备采取一项行动,即如果蒋廷黻还留在安理会做中国代表(据称还要当安理会今年的主席),则苏联将拒绝出席安理会。
于是,毛泽东即为此于1月7日上午6时致电还在北京的周恩来并中共中央:“请你于接电后迅为办理,争取于9日恩来动身前发出此项声明的电文,除发联合国秘书长及安理会外,并以电报通知苏、英、美、法等国外交部,并附以致联合国电文。”
接着,毛泽东又于当天下午12时亲自动笔拟就了周恩来外交部长致联合国声明的电报,发给刘少奇、周恩来。
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命令,任命张闻天为驻联合国及出席安全理事会和联合国大会的首席代表,冀朝鼎为出席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代表,孟用潜为出席托管理事会的代表。这些举措表明了新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决心。

为支持新中国提出的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要求,1月10日,苏联驻安理会代表马立克向安理会提交了一份表示支持中国1月8日电文的提案,建议安理会开除蒋介石集团的代表。相反,美国政府反对驱逐蒋的代表,也是因为它承认蒋政权而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因此,美国政府依然确认蒋政府代表权有效。
1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对苏联的提案进行表决,其结果是印度、苏联、南斯拉夫赞成,美国、古巴、埃及、法国、厄瓜多尔和台湾反对,英国和挪威弃权。这样,在美国操纵下,苏联提案遭到否决。
印度与英国是两个刚宣布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对苏联的提案,印度投赞成票,英国投弃权票。
4、为何没能建交?2月13日,英方代办胡阶森与印方代表雁谒森一行从南京乘火车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受到外交部功公厅交际科韩叙科长的迎接。
2月17日,胡阶森按外交惯例到新中国外交部做了礼节性拜访。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与胡阶森在东楼会客室里会面。
中英双方的第一次正式谈判是在3月2日进行的。谈判的地点在外交部的会客室。胡阶森带着原驻北平总领事包士敦及秘书班以安参加谈判。
中方主谈人是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还有西欧非洲司司长宦乡、西欧非洲司第一科科长姚周杰和交际科科长韩叙在座。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央批准的谈判方案,没有提及当时正在处理之中的收回英国兵营问题,章汉夫宣读了中国政府要求英方给予澄清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英国代表对待新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的代表权问题,另一个是英国政府对于中国在香港的国家资财问题。
章汉夫在所宣读的发言中,列举了在1月6日英国宣布承认中国及周恩来外长1月9日复文同意与英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所发生的事实:
1月10日,当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讨论苏联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周恩来部长1950年1月8日致联合国声明,而提议不承认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集团代表出席安全理事会之资格并加以驱逐时,英国代表贾德干先生竟然附和美国代表意见,表示说“中国代表权的提出为时尚早”。
1月13日,当上项苏联提案在联大安理会付诸表决时,英国代表贾德干先生竟然投了弃权票。
在其后的联合国其他组织中,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中,在表决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时,英国代表也采取了同样的投弃权票。
章汉夫宣读完毕后,胡阶森稍作思考,就说:
“阁下所提的两个问题相当复杂,牵涉到国际法与国际惯例问题,我不是法律专家,没有资格回答,自当转达英王陛下政府请其答复。但是,依我个人的意见觉得:一、在联合国的问题上,决不能由一国单方面行动而解决,必须由数大国联合行动解决;二、关于国民党在港资财问题,英国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时刻起,就不承认前国民党在英国领土尚可保有任何资财。”
章汉夫说:“中方希望英国政府就所提问题早日予以答复。”
两个星期后,3月17日,双方进行第二次谈判。见面后,胡阶森说已经得到英国政府指示,对上次谈判中中方所提及的两个问题,作了口头声明。
对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英方如此答复:
当英国政府在联合国内对于开除国民党在安全理事会之代表权问题放弃表决权时,该项行动并非袒护前国民党代表,或者反对人民政府代表之表示。该项放弃表决之决定,系因当时无可能达成一多数之决定而采取之(此理由同样适用于联合国其他机构)。总之,英国政府一旦于联合国各机构内之多数会员国对人民政府参加事愿为投赞成票同时,自当欢迎人民政府代表等出席各该机构。
关于中国在英境内资财问题,英方答复:
英国法律上承认中央人民政府现对中国国家财产有权执行管理,而尚因他人仍保有,并于要求时拒绝交出任何该项财产,以致中央人民政府不能实际获得对该项财产之掌握及管理,行政当局不能解决该项纠纷而必须由中央人民政府诉诸法院。
中国政府对于英方的回答很不满意。经外交部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并上报中央批准。5月8日,章汉夫副部长在外交部召见胡阶森,宣读了中国政府的答复。

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中国政府对英国政府的解释,“仍不能满意,尤其对英国政府代表在联合国所属机构中继续投弃权票的行为,更不能满意”。要求英国政府对于与国民党残余集团断交及与新中国建交应表现出确有诚意。
章汉夫宣读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所重视的,不是同意票的多少,而是要从投票中看出已经正式宣布与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断绝外交关系和愿与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行动上究竟是否真正已与国民党反动残余断绝外交关系及是否真正对中央人民政府持友好态度。
关于中国在香港的国家资财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声明:
对于这些财产,只有中央人民政府及其委托的人员才有权处置,决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手段侵犯、损害、扣留、转移和干涉。中央人民政府的此项产权及财产处置权,应受到英国政府的尊重。
英国在与新中国建交的基本立场不但没有改变,相反,变得更不友好。在章汉夫向胡阶森宣读中国政府声明的第二天,5月9日,英国政府下令香港法院扣留了两航起义而滞留在香港的71架飞机。
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概述了中英建交谈判的全过程以及谈判被搁置的原因和责任,对于英国政府言行不一及极不友好态度给予斥责。
5月23日伦敦出版的《泰晤士报》有文章批评英国政府说:
“如果英国第一次提出承认北京时就采取了更多的措施的话,那么,推迟互派大使的责任就主要归结于北京了。”
客观地说,朝鲜战争爆发前,中英关系的前景仍然是乐观的,双方都为发展友好关系作出了努力。
中英建交谈判期间,英国曾经在联合国采取比较积极的行动,试图推动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当时联大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已有苏联、印度、南斯拉夫、挪威和英国5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应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拥有在联合国及其所属组织中的代表权。英国政府认为,需要再争取其他一些国家的支持。
英国外交部曾经指示驻埃及、古巴和厄瓜多尔的外交官与驻在国政府接触,争取这些国家的代表在安理会的有关表决中投票支持新中国。但是,美国也在进行会后活动,拉拢安理会成员国阻止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方面的努力收效不大。6月初,英国政府外交部决定,当联大再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时,英国将改投赞成票。
这年5月底,中国政府为促进中英建交谈判,提出了一揽子建议,即保证不对英国在华工商业采取歧视性政策;准许在英国注册的商船在中国沿海自由航行;允诺不对香港实行物质上或道义上的封锁:将重新开通港九铁路;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英国缔结贸易协定等。
但是,英国在承认了新中国后却顶不住美国施加的压力,在华盛顿的影响下,英国一再出尔反尔,从原有的立场上后退,使得已经有良好开端的中英关系蒙受了损害,朝鲜战争又给中英关系造成了重大影响。

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中国坚定地站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一边,10月间又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英国当局早就将驻香港英军的一个旅派往朝鲜参战,并宣布将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交由驻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指挥。
随后,港英当局实行了对中国内地的封锁,还由英国枢密院推翻香港高等法院的判决,将两航起义后留港的71架飞机改判给陈纳德。港英当局还纵容国民党特务机关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港进行反对新中国的特务阴谋活动。
不久前还在谈判建交的中英两国,一下子就从建交谈判桌上的对手,成了战场上的敌手。中国《人民日报》在评论员文章中指出,英国政府是“美国侵略者的头号走狗”。
至此,中英建交谈判搁浅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