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胜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全面被动。曾经在军事、政治等方面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势力,此时犹如风雨飘摇中的危舟,难以抵御历史前进的浪潮。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损失大量精锐力量,东北全境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为后续战略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后,平津战役爆发,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地区的防线迅速瓦解,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相继解放。傅作义将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率部起义,使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破坏。淮海战役则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在此次战役中遭受重创,55 万精锐部队被歼灭,老蒋的嫡系军事力量受到根本性打击。三大战役一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都被消灭了,士气低落得不行,人心惶惶。战场上的失败让国民党内部乱成了一锅粥,士兵们都没心思打仗了,军官们都忙着给自己找退路。这时候的国民党政府,就像一座快要塌的大厦,摇摇欲坠。
老蒋作为国民党的头头,这会儿也陷入了大麻烦,整天愁眉苦脸,焦虑得很。他心里明白,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快保不住了,败局好像已经定了。但他可不甘心就这么输了,还在绞尽脑汁,想找出路挽回败局。
他想到了台湾,那个在咱中国东南沿海的岛屿,隔着台湾海峡和大陆相望,位置挺特别。他也考虑过云南,那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和好几个东南亚国家挨着,说不定能借助外部力量反攻。另外,海南岛、菲律宾这些地方也进入了他的视线。不过,老蒋心里其实不太想去台湾。他一直觉得台湾就是个偏远的小岛,资源不多,发展空间也不大。而且去台湾就意味着彻底放弃大陆,这对一心想反攻大陆、恢复国民党统治的他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
他更倾向选云南,或者其他和大陆连着的地方,这样以后反攻大陆也方便。但历史发展可不会随他的愿,老蒋最后还是被迫去了台湾。那在这一系列决策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呢?老蒋作为国民党的核心人物,一直抱着反攻大陆的想法,这个想法贯穿了他在大陆统治后期,还有败退台湾之后的日子。在他心里,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他始终相信,总有一天能重新夺回大陆,恢复国民党的统治。
从老蒋的政治理念来说,他深受传统封建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观念的影响,自认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正统继承人,肩负着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的历史使命。老蒋的个人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他性格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愿意轻易承认自己失败。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时候,他还坚信自己能扭转战局,凭着一股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的精神,想找机会反攻。另外,老蒋对权力特别渴望,他在大陆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失去大陆,他的权力和地位就会受到很大削弱。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也得想尽办法反攻大陆。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台湾海峡,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这成了老蒋反攻大陆的一个大障碍。而且,台湾离大陆远,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的时候,后勤补给也面临巨大困难。战争里,后勤补给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再说台湾资源有限,很难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这些因素让老蒋明白,一旦退守台湾,反攻大陆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在老蒋看来,反攻大陆得要一个靠近大陆的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反攻计划。所以,相比台湾,云南这些地方在老蒋的战略考量里,更符合他反攻大陆的需求,这也是他起初不想去台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把云南打造成反攻大陆的基地,老蒋在云南做了一系列部署和努力。他派自己信任的将领去云南,加强对云南军队的控制和指挥。1949 年,老蒋任命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去云南指挥作战。汤尧到任后,积极整顿云南的军事力量,想阻止解放军进军云南。同时,老蒋还在云南修了大量军事设施,像机场、碉堡、防御工事等等,增强云南的防御能力。他在昆明、蒙自这些地方建了机场,方便快速调动军队和物资。
1949 年 9 月,老蒋派蒋经国去昆明,和卢汉密谈。蒋经国在谈话里,给卢汉承诺了不少好处,想拉拢他继续为国民党效力。可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卢汉渐渐看清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和中共秘密接触,最后在 1949 年 12 月 9 日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卢汉的起义,让老蒋在云南的反攻计划彻底泡汤,他失去了在大陆最后一块重要据点。除云南之外,四川地势险要,四周被高山环绕,中间是肥沃的成都平原,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堡垒。北部的秦岭、大巴山,就像一道坚实的屏障,挡住北方的入侵;东部的巫山、武陵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南部的大娄山、乌蒙山,山峦起伏,交通不便。这些山脉让四川在军事防御上优势得天独厚,成了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四川多次靠险要的地势抵御外敌入侵,且素有 “天府之国” 的美誉。这儿粮食产量高,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补给。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的粮食和物资为抗战胜利出了大力。四川的工业还有一些兵工厂和工业企业,能生产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为军事作战提供支持。此外,当时不能忽视的是,四川曾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陪都所在地,政治象征意义重大。老蒋对四川了解得很深入,掌控得也比较强。抗日战争时期,他长期在重庆办公,对四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管理控制得挺有效。不过,四川地方势力错综复杂,各派矛盾重重。刘文辉、邓锡侯这些地方军阀,表面上服从老蒋的领导,实际上各自为政,对老蒋的命令阳奉阴违。
解放战争后期,这些地方军阀开始找新出路,和中共接触谈判,慢慢脱离老蒋的控制。1949 年 12 月,刘文辉、邓锡侯等人在彭县宣布起义,四川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老蒋在四川的反攻计划也成了泡影。1949 年 12 月 9 日,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他扣押了老蒋派来的重要官员,像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张群等等。这突然的变故,让老蒋措手不及,就像晴天霹雳,给他沉重的打击。
从这以后,老蒋得重新考虑退路,台湾在他心里的地位也慢慢重要起来。
1949 年 12 月 9 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在彭县龙兴寺发出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加入人民阵营。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老蒋知道自己在四川也待不下去了。12 月 10 日下午,蒋家父子在成都凤凰山机场匆匆登机,绕道广州飞往台湾。随着老蒋的逃离,国民党在四川的统治结束,他在四川建立反攻基地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从这以后,台湾成了老蒋最后栖身之地,他只能在这个孤岛上,谋划自己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