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由《匈奴》《乌桓》《拓跋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库莫奚》《室韦》10卷构成,涵盖了公元前3世纪以后至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高原及周邻地区各个主要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我国史学界一次性推出的卷帙最多和内容最为丰富的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研究的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范围和北方民族,按照1981年5月谭其骧先生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作为基本原则来把握。即以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以18世纪50年代至1840年这段时期的清朝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政权。
这次撰写的十个民族的历史,以中国历史上活动在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匈奴、乌桓、拓跋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库莫奚、室韦为研究对象,以族别史体例为整体设计,每个民族自成一卷,史观、体例、内容安排等力求一致。各卷作者按照编写体例和要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诸民族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最后流向等尽可能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北方民族的历史作用、影响和贡献尽量作了客观的评价。
十卷本《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一大亮点是将考古学与历史学充分结合,利用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来讲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各卷力求体现出以下特点: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子课题而开展研究、编写的一套书稿。
项目学术成果编辑委员会
丛书编辑委员会
工作组
选取的十个古代北方民族,既有内在的历史联系,又与古代蒙古族存在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通过系统论述匈奴等十个北方民族的历史变迁,可以启发与蒙古族族源有关问题的思考,澄清一些错误认识。
长期以来,中外学界针对蒙古族族源开展了广泛研究,形成有匈奴、东胡、鲜卑、敕勒—高车、柔然、突厥、蒙汉同源、吐蕃、室韦、突厥、吐蕃混合、东夷等十余种观点。中国学界主流看法认为,蒙古族祖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这一学术观点有着更为充分的历史文献学依据和考古学证据。
《旧唐书·室韦传》记载有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及黑龙江)“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东经蒙兀室韦之北”。《史集》亦载,远古时期蒙古人居住在“额尔古涅·昆”一带。今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蒙古族发祥地。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和研究成果显示,室韦和鲜卑译名根据相同,与早期拓跋鲜卑活动地域相同、语言相通、有代表性风俗习惯相近等特征,可证室韦的主要部分应与早期拓跋鲜卑同源。室韦即南北朝时期入据中原的拓跋鲜卑统治者给予鲜卑后裔的新的汉字译写形式。
百衲本《魏书》卷100《失韦传》书影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墓地、海拉尔区谢尔塔拉墓地和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分别代表了7—8世纪、9—10世纪和8—10世纪的室韦遗存。相关考古遗存的发掘和研究,也为蒙古族主体来源于室韦,以及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发源地提供了有力佐证。在呼伦贝尔地区系统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蒙古族族源研究提供系列考古实证资料,同时开展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推出具有影响力的蒙古族族源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确立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作为蒙古族发祥地的重要历史地位,有助于澄清学术界关于蒙古族族源研究的各种说法,推进相关学术研究的进展。
岗嘎墓地实验室考古工作清理现场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绵延数千年,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包括北方民族在内的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交融共进共同创造的。北方民族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中国古代疆域、中西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更为牢固,共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系统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清晰梳理其来自哪里去向何方的历史变迁过程,深入探究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深刻阐释其与中国历史上汉族及其他民族建立的内地王朝政权的关系,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作用与贡献,对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国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9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召开全体编撰人员与编辑参与的丛书研讨会
由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张久和研究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担任主编,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何天明研究员和呼伦贝尔博物院院长白劲松研究员担任副主编。为保证每本图书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规范性,从2017年8月开始至今,先后共召开7次丛书的编写和研讨会,以及多次的专家审稿会,以保证该丛书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符合学术出版要求。